第六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13-08-17   浏览:15008

 

       编者按:中国工程院14位院士和全国12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大会交流学术论文80余篇,《太湖春秋》秋季版受到代表欢迎,许多代表表达和书院合作的愿望;太湖书院名誉院长殷瑞钰当选连任全国工程哲学委员会理事长,名誉院长王礼恒院士和总顾问丘亮辉等当选副理事长,首席研究员马润林、高级研究员贾广社和丘东执行院长等当选常务理事和理事。下面根据大会文件精神报道大会情况,以飨读者。

          第六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会议2013817-19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致欢迎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工程与哲学、工程伦理、工程教育、工程与社会、文化等议题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共商工程哲学的发展与使命。

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80余篇。论文既有涉及工程哲学及其相关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的,例如,工程本体论与协同创新,阶梯式发展是实施工程活动的重要方式,大数据环境下的工程管理问题,对工程知识与工程思维的若干初步思考,工程哲学引领构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从工程哲学反思工程教育及其思想,基于工程哲学的“五品联动”模式创新与实践,中国工程技术的首创性瓶颈与出路,工程技术哲学的国际化与中国化,工程实践的哲学意义,工程演化与技术演化,技术扩散与工程扩散的比较研究,工程创新,大科学工程的性质,工程生态观研究,如此等等。也有涉及工程哲学的应用问题研究的,例如,工程哲学应用的思考。还有涉及工程伦理问题研究的,例如,工程伦理实践困境的成因分析,工程共同体的构成及其伦理责任,还有涉及工程教育、工程评估、工程风险、工程与社会互动关系研究方面的论文。此外,还有关于中外工程史方面研究的论文以及对重大典型工程的案例分析论文,例如,神舟飞船工程的哲学思考,跨江海桥梁建设工程的哲学分析,如此等等。在与会学者所提交的诸多论文中,不同学者因其涉猎内容的差异及学科、知识背景不同而各有侧重,因而表现出风格各异的工程哲学研究路径,有的以宏观理论和整体把握见长,努力思考和探索工程哲学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研究方法,表现出战略性与前瞻性,也有以集中于某一领域(如工程伦理、工程教育、工程评估等)的理论阐释与深入独到分析而见长,表现出鲜明的针对性与实践性特征,还有以专史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的个案解剖分析与实证研究,表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和实证性特征,这些论文全方位地展示出目前我国工程哲学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思想、新观点。

副理事长汪应洛院士总结会议有六大特点:

一、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工程院14位院士莅临,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位专家学者踊跃参会,参会人数为历届全国工程哲学学术年会最多的一次。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亲临会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朱训专门为会议发来了贺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吴启迪理事长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殷瑞钰院士、王基铭院士、王礼恒院士、汪应洛院士、徐德龙院士等在会上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工程哲学界知名学者李伯聪教授、丘亮辉教授等也为会议作了新颖而独到的学术报告。

、会风好,学风好,学术热情高涨。与会院士、专家学者本着相互切磋与学习的态度,踊跃发言,紧紧围绕会议主题平等交流,深入对话,展开激烈的思想碰撞,在对话与争论中不时擦出思想火花,将工程哲学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宽松而活跃的学术气氛调动起了学者们的学术激情,激发起与会学者们的创新冲动与进一步探索勇气。

三、主题鲜明,视野开阔,研讨深入。本次会议以工程哲学的理论与应用为主题,分别设立了“工程与哲学”、“工程、社会与文化”、“工程伦理”、“工程教育”等几个专题小组进行深入的交流,以宽广的学术视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工程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入,形成了许多创见性观点。

四、工程界与哲学界跨学科联盟、相互促进、协同创新、合力推动工程哲学发展的中国特色工程哲学学术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本次会议,来自工程界、哲学界、企业界、高校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的方面、不同领域,采用不同视角与方法展开积极对话、交流与讨论,充分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工程科学家、工程管理学家、企业家和哲学工作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工程哲学研究优良学术传统,强化了新世纪以来由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倡导并开创的工程界与哲学界跨学科联盟、协同创新的中国特色工程哲学研究范式,为工程哲学研究深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手段。

五、会议内容充实,成果丰富,是一次高效率的学术盛会。本次会议历时2天整,共安排了三个单元的大会学术报告与三个单元的小组讨论及交流,日程安排十分紧凑,研讨的内容十分丰富。会议既圆满地完成了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理事会机构,进一步完善了工程哲学的学术建制,为推动我国的工程哲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平台。会议又在广泛交流与深入研讨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思维,极大地促进了工程哲学的繁荣与发展。

六、研究方法体现出“顶天立地”的鲜明特色。所谓“顶天”是指一些学者着眼于工程哲学的顶层——工程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对一些重大工程问题进行纵深思考与探索,以期创新和发展现有的哲学体系;所谓“立地”是指一些学者立足于工程实践现实,直面鲜活生动的工程生活,运用哲学的立场、观点、思维和方法去发现、提炼和总结其中蕴涵的哲学问题,以期指导和服务于工程实践。

总之,在广大与会专家学者的热心参与和共同努力下,本次学术会议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十分欣慰的看到,我国的工程哲学研究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前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问题越来越深入,研究方法越来越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宽广,呈现出勃勃生机与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