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智库作为服务领导决策的“外脑”,正日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太湖书院作为公益性质社会组织,努力打造智库建设,为此特创立太湖智库,并将不定期编发《领导参阅》,积极开展建言献策,为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领导提供决策服务,为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
关于苏州积极把握军民融合
发展国家战略机遇的分析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这是新时期中央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重大信号,“军转民”、“民参军”将形成一种趋势,苏州如何把握这一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助推制造业战略升级,值得积极研究、创新实践。
一、目前我国军民融合的基本情况
最近几年中国军事工业快速崛起,在经历20多年的持续投入之后,中国军事科技水平出现爆发性的突破,包括隐形机、大飞机、北斗定位系统、航空母舰、深海探测等方面,中国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并且追赶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我国传统体制将财政投资且国有化的军工研发与生产系,与市场化的民用研发与生产体系基本隔离。也就是说,由巨额财政资金支持的强大军工研发能力与技术很难转化为民用。我们应该看到,军工业拥有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强大的实力与优势。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希望打破这种隔离,通过“军转民”,释放军工巨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推动和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帮助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转型级。与此同时,通过“民参军”,调动所有技术资源参与国防建设,提高中国军事工业的水平。
从总体上看,目前军工集团公司军民品产值比例基本持在3:7,其中军工高技术产业在民品产值中的占比在50%以上,共有3800多家企业参与到国防军工建设中。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重大实验设施实现共享军工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得到提高,促使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民营企业进入军品领域的主要方式大致是:依靠自身技术优势切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入;通过收购已有资质的相关企业进入。
二、军民融合的机会分析
应该看到,随着这一战略的不断深化,未来将是一个“全要素、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所谓“全要素”,即实现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各类要素在两大体系之间的共享共用、渗透兼容;所谓“多领域”,即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经济布局、基础设施、人才、维修保障以及海、陆、空、天等多领域的融合。
我们分析,在“军转民”或“民参军”的融合进程中,可能会有这样几种方式:比如,军工企业或科研单位下放、军工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军工项目到地方发展等等。随着今年军民融合、混改、军品定价机制等改革有序推进,军民融合中的军转民或蕴含着投资机会,军转民意味着国家将拥有的技术转为民用。军工集团改革带给民营企业的机会在于,可以参与国有军工集团的股份制改造、配套产品研制、与军工企业“抱团出海”、与之组建产业联盟。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积极握。
三、几点具体建议
我们感到,苏州积极争取融入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比如:苏州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具备很强的制造业发展基础;苏州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开发区等国家级平台,向上争取的优势明显;苏州与国家一流高校、大院大所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苏州已经形成了高层次人才的规模集聚优势,国家“千人计划”人数在全国地级市第一;苏州紧靠上海这一国际经济中心、创新中心和制造业重镇,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配套优势;苏州军民融合发展有一定基础,引进了一些军工技术、军工项目。在国家实施这一战略的大背景下,苏州亟待更好发挥优势,把握这一机遇。我们建议:
1.充分认识这一国家战略对于苏州制造业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把融入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作为苏州加快制造战略升级的重大举措来抓,明确责任部门,积极开展调研,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军工管理部门、军队院校和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集团,争取参与军工业各种存量、增量项目,吸引军工项目到苏州落地,或加强与军工部门的协同创新,合作共建重大研发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聚焦新兴领域和前沿性技术,借力创占科技制高点。
3.主攻新兴产业领域,比如无人化智能装备、网络战与网络安全、军民两用技术等,尤其要主攻产品开发,如芯片、先进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等,以加快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4.我们既要注重市场化运作,更要注重政府积极搭建平台,制定相关配套激励政策,组织发动并鼓励我市有竞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向上争取参与军工项目及引进高端项目、技术和人才。
5.积极鼓励创新军民、军地合作模式,加快研究制定相关的项目、科技、人才优惠政策,以开发区为载体,吸引军工项目、军工人才、军工技术到苏州落户。
报:苏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文广新局、民政局、市科协、社科联、社会组织党委。
责任编辑:黄智明 联系电话:66515299 66515233(传真)
地址: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灵山路6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