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书院智库《领导参阅》第二期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18-07-16   浏览:3917


关于新时期苏州接轨上海、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苏州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其中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接轨上海,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不断迈上发展新台阶。当前值得关注的是,在发展新时期,苏州如何更好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这可以从三个维度分析把握。一是,上海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阶段,明确提出打响上海服务、制造、购物、文化“四大品牌”,到 2035 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这对于苏州的发展必将产生十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二是,长三角一体化已到了全面深化的关键阶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决策部署,长三角将建设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将更加主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省一市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机制完善等方面不仅形成共识,而且已经展开了许多实质性的工作,苏州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构筑新的战略优势;三是,长三角城市进入到竞合、协同的发展新阶段,新一轮主动接轨上海、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竞争已经展开,苏州必须更加主动作为、率先作为、创新作为,以赢得发展先机。

       今年 4 月底,苏州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学习考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乃翔指出,苏州的发展离不开上海的辐射带动,苏州要更加主动学习上海,更加积极服务上海,更加全面对接上海, 全力以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们感到,市委已经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苏州在长三角城市中,交通、区位条件比较突出, 尤其是昆山、太仓、吴江等地都与上海直接相连;苏州历来有对接上海、接受上海辐射带动的传统,目前已经形成了很好的产业、平台、工作、机制等良好基础。现在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是,苏州需要进一步聚焦重点、精准对接。初步考虑以下几方面值得加大探索力度。

1.积极争取融入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有三大特征,即实行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大。从目前情况看,全国各地都在竞逐争设,中央已经明确海南将建自由贸易港,上海也正会同国家商务部研究细化具体方案,作为全国第一家自贸区,上海最有可能率先建立。苏州不是自贸区,争设自贸港不具优势,但可另辟蹊径,争设上海自贸港的功能配套区有一定的可行性, 苏州与之配套服务,可为上海自贸港拓展腹地,比如工业园区具有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高层协调的优势,而其功能平台、产业层次等都比较高;太仓港港口岸线优势比较明显,近年来已成为上海洋山配套港,如何进一步融合大有文章可做。

2.加快打造产业共生、研发协同的功能区。我们必须清醒看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聚焦高质量,重点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产业集群和 G60 科创走廊 3.0 版,这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工程,将充分体现三省一市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合力布局的特点。而在这一进程中,苏州如何利用好自身优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至关重要。一方面,苏州在长三角各城市中,具体十分明显的优势,突出体现在“三强一高”,即经济实力比较强、研发要素集聚比强、体制机制活力比较强、 产业层次相对比较高,尤其是拥有 17 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更凸显了这种优势,与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在产业、研发等方面的 落差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新时期长三角一体化,与以往具有很大不同的是,不仅是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带动,而是更加需要相互的、双向的联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因此我们有必要确定一批重点区域,以此为载体和抓手,加快打造与上海产业共生性强、研发协同性强的功能区,积极构建苏州发展的新引擎。

3.主动呼应、对接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即 2020 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35 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50 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各项发展指标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海将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专家分析,在这一进程中,客观上会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核心圈城市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以上海为龙头、以沪杭甬和苏锡常宁经济带为两翼的重要增长板块。因此,从总体上看,苏州有必要立足并把握这一趋势,进一步合理定位,确立苏州作为上海大都市圈中的副中心城市这一战略目标,与上海及长三角其他城市在城市功能、产业层次等方面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梯度结构。与此同时,一方面,明确重点、精准聚焦,主动承接上海在卓越全球城市建设进程中疏解的非核心功能,集聚上海的高端要素。另一方面,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重大调整,上海发展重心西移,大虹桥商务区建设正加快推进,苏州要乘势而为,主动呼策应,布局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太仓等重点区域,形成联动效应。

4.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构建合作平台。苏州的昆山、太仓、吴江等地与上海的区县紧密相联,这是我们接轨上海的“桥头堡”,  目前尽管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南通、浙江等地相比还有很大的竞争压力,比如南通 2016 年即明确,要建设成为上海的“北大门”,近几年来合作在南通建立了科技城等 7 个合作园区,在发展上海“飞地”经济的同时,提升南通的科技、产业层次。浙江在这方面力度更大,去年沪浙签约在接壤地平湖建立跨省界科技城,浙江明确定位为“长三角跨省市协同创新的引领性项目”,要成为“浙沪共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目前,打通上海与江苏、浙江接壤地所有“断头路”的工程已全面启动,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接壤地接轨上海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就看谁能抢先一步、占得先机。 建议我市尽快进行全面梳理,作出工作部署,从市级层面推进在沿沪区域构建产业、研发等合作、协同平台,在机制体制一体化上进行探索创新,打造接轨上海的品牌与亮点。

5.联手打造“双核一体”的高铁枢纽经济。进入新世纪,市委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确立了“一核四城”重大战略,苏州高 铁新城作为这一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更好接轨上海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从空间距离看,苏州高铁北站与上海虹桥枢纽相近,两地车次频密、需时很短、客流量大,随着两地合作、融入的进一步深化,沪  苏间各类要素流动必然增多,两地高铁的“双城效应”将进一步放大,这既是保障和促进苏州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合力打造高铁枢纽经济、进而带动区域发展的  重要抓手与契机,苏州有必要高起点谋划、推进两地高铁经济的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