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态势
值得关注并积极应对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上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或在本地转型,或向仍具备相对优势的内陆地区转移,而更多出现了转移到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等人口红利更丰富、劳动力成本更低廉地区的现象,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这类外资出走的首选之地。苏州作为全国重要的利用外资大市和制造业重镇,亟待我们关注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东南亚国家成为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其中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主要吸引力。有关专业机构调研发现,过去3年里,调查的我国东部沿海企业年均工资增长为10%至20%,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头号挑战。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亚洲)估计,中国的制造业工资从2010年的每小时2美元上涨到2016 年的每小时3.9美元,相比之下,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工资仍然接近每小时1美元。越南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越南制造加工行业增长10%以上,而同期工资仅上涨7.3%。越南两大中心城市河内与胡志明市的最低月工资为166美元,低于我国东部地区每月280美元的水平,而两地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差距非常小。柬埔寨去年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153美元,加上各种福利每月为200 多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00元。而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同样的工人每月需要3000元以上,一个月就相差2000元左右,这对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设计代工(ODM)、贴牌生产(OEM) 企业,是非常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从这一角度看,这种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
近年来我市也出现了一些类似情况,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积极的认识和把握。其一,资金的流动具有明显的逐利性,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之所以流向中国沿海地区、流到苏州,也正是因为这种低成本优势,如今我们这种优势正在减弱甚至不复存在,外资的流出就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经济规律,也未尝不是我们加快转型升级的契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主动应对。其二,改革开放40年来,苏州经济形成了很大规模,工业总量在全国名列第二,紧随上海之后。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苏州与上海仍然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城市,苏州产业层次偏低、研发能力偏弱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苏州加快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其三,近几年来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研发平台、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支撑、拉动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应该看到,这种新、旧产业的战略替代不可能一蹴而就,“转型阵痛”有一个过程。其四,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省委对苏州发展寄予厚望,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苏州调研时要求苏州努力展现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更好发挥对全省发展的示范作用。而加强产业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是苏州继续走在前列的重中之重环节,苏州必须提高站位、对标国际,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探索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的苏州之路。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多渠道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就企业运营成本进行调研梳理和横向比较,区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有针对性 地解决问题。应该看到,依靠减免企业税收的空间有限,而企业员工收入、社保等直接关系企业生产成本,其水平高低是一把“ 双刃剑”,必须掌握投资环境与员工权益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同时我们应该在加强对企业的主动服务、解决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住房、研发等资金扶持、重点产业的土地供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主导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配套等方面下更多功夫,努力从各方面为企业商务成本减负。
2.高起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当前各地如上海、广东等地,正积极打造更开放、透明、规范的营商环境,比如广州对新设立商事主体的申请,试行注册登记“容缺制度”,所有登记审批全流程3个工作日内完成,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准入一体化,明确不涉及准入特别管理的外企直接登记注册。这些都值得我们积极借鉴,真正当好为企业服务的“店小二”。营商环境的打造,在内容上、在对象上、在举措上,应该是全方位的,我们不仅要加大对增量企业的服务,注重企业的引进;更要加大对存量企业的服务,强化问题意识,了解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所需、所想,这对于我们留住企业、促使企业增资和做大做强、以资引资等,具有积极意义。
3.大力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定意义上是一项既十分紧迫、又具有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一方面,要主动接轨上海、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发展,用好上海发展的溢出效应、带动效应和长三角城市间的协同、联动效应,借梯上楼、借势登高,提升苏州的产业发展层次。另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比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在对接、融入中做好“苏州文章”。比如最近国务院决定在自贸区调整11部行政法规,实行外资准入限制再放宽,出台的《决定》对16项内容进行了调整,涉及民用航空业、娱乐业、金融业、旅游、教育、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我市没有自贸区,但有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昆山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等独有平台,应积极研究,向上争取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