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领导参阅第7期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19-06-19   浏览:2340

关于创建和推展

苏州“百园之城”国际品牌的建议

  

 

苏州园林是世界遗产,也是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果断作出了建设“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决策部署,这是苏州园林保护史上一大里程碑式的创举,更是延续城市文脉、实现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关键举措。

如何把苏州“园林之城”的美誉进一步创建推展成为走向世界的“百园之城”的国际品牌,不但是深入贯彻落实苏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实施意见》、积极扩大苏州园林形象宣传的迫切需求,也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华文明于人类文明贡献度的无上光荣。因此,当前亟需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苏州创建“百园之城”国际品牌的理论和背景,提出苏州从“园林城市”到“百园之城”国际品牌的概念导向,解读苏州从“园林城市”到“百园之城”的历史渊源,分析并共识苏州创建“百园之城”国际品牌的优势与必然,从而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加快推进“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认识和意义。为此,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强调苏州“园林城市”与“百园之城”的理念传承

苏州是享誉世界的“园林城市”。但应该说明的是,苏州的这个“园林城市”是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和说法的。因为作为特定概念和城市品牌的“园林城市”,其实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刚命名公布的。而苏州直到2003年才获评进入第八批公布的“国家园林城市”之列,以至于广为流传的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中国十大园林城市等等,与苏州全然无缘。那苏州的“园林城市”为什么流传这么广,影响这么大呢?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苏州的“园林城市”是一个超越了现代“园林城市”概念的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理念性的城市定位,这也是苏州有别于其他园林城市的最重要的特质所在。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式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2015年至2018年8月,苏州先后公布了四批《苏州园林名录》,园林总数达到108座。所以必须强调,苏州的“园林城市”实质是一种城市的文化基因,是根基于千年积淀的“百园之城”的概念演绎和理念传承,应该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特例。


二、探究苏州“千年古城”与“百园之城”的历史渊源

苏州的“千年古城”与“百园之城”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联。一部2500多年的苏州古城史,流传至今的史迹印记,其实何尝不是一部传承有序的苏州园林史。古城初创吴国强盛之际,也正是吴宫园囿奠定了中国园林史的地位之时。秦汉时期,士族南迁,激发了吴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活力,具有中原别业印记的园林,以及后世盛行的寺庙园林、私家园林的雏形已经多有呈现。唐宋的城市繁华,文化昌盛,形成了规模宏大、气象万千的官署园林、寺庙园林、郊野园林;明清的社会稳定、经济活跃,催生了士绅文化、商业文化、隐逸文化和情趣文化的多元发展,引发推动了会馆园林、宅第园林、私家园林的空前大兴。从《吴越春秋》、《吴郡图经续记》等史籍记载,到《平江图》的石刻碑记、《姑苏繁华图》的笔墨丹青,无一不勾勒并显现出苏州古城与苏州园林的形影相随。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园之城”与苏州古城不但同样有着千年的印记,而且探究其渊源,从来就互为因果,相依相存。

 

三、推展苏州“山温水软”与“百园之城”的一方水土

苏州千百年来“百园之城”的源远流长,与苏州特定的山水地理和生存方式同样有着特殊的渊源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苏州的区域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而苏州又向来以“鱼米之乡”和“山温水软”而著称,其实这正是苏州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两个层面的高度概括。鱼米之乡的“仓廪实、衣食足”,必然导致对美好的精神生活的追求。而所谓的“山温水软”,实质正是人们这种追求的精神感知。山何以为“温”?水何以为“软”?何尝不正是人们文化水准和精神境界的具体放映。“吴人好游”,极度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形成了苏州人自古以来的休闲览胜的情趣和传统。春探梅,夏赏荷,秋游湖,冬聚会,是苏州人的最爱,也是苏州人与自然生态亲密接触的感情方式和文化形态。最具意思的是苏州人休闲览胜过程中所形成的寄情山水的时令和情境意识。如:玄墓山春游香雪海、天平枫约、虎丘赏月、寒山寺听钟声,等等。可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园林兴造,对苏州人和苏州这方水土而言,从来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并永恒的主题。

 

四、揭示苏州“江南文化”与“百园之城”的人文氛围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概念。但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典型和代表,无疑是一个不争的公论。江南文化与苏州“百园之城”的又一个核心关联是人文特质。“一方水土一方人”,苏州刚柔并济的“水文化”和崇文重教的社会氛围,造就了苏州历史进程中的人才济济和名家辈出。思想家、科技家、书画家、吴门医家、造园家、香山匠人、藏书家、刻书家、收藏家、状元进士、戏曲名家、工艺大师、刺绣名家、教育家、小说家、出版家,等等,都因其本身的卓越并名扬四海而成为苏州的一大特色。在此基础上逐步成就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文化世家,更是进一步形成了以地域为中心的密集的文化群落。苏州整体概念的人文特质正是在这种城市氛围的熏陶下,不断积累扩散,以致延绵久长。苏州园林实质是最能真切的反映苏州文化群落的审美情趣、生活品位、人文精神的特定载体。从规划设计到园林中的树木花草、山水溪泉乃至书画古董、摆设文玩,几乎无一不体现出江南特色的山水意趣和人与自然的深切感悟。所以,苏州的园林,既是自然的,更是人文的。没有自然人文深度的融合与氛围,苏州园林纵然如乾隆之威权照搬进了皇宫,也仍然免不了是“南橘北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