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领导参阅第22期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20-03-02   浏览:2366

传统产业转型看宁波

在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是苏州必须面对的问题。宁波实践对我们或许有一定的启示。

纺织服装、化工制造、汽车零部件、橡胶和塑料制品、文教用品、家用电器等传统制造业是宁波的家底,是发展可以依凭的优势所在。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宁波以“产业争先”为导向,聚焦纺织服装、化工、橡胶塑料制品等9个重点优势行业,实施智能制造等10大重点工程,强化试点示范,努力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9月,宁波9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规上工业3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4.7%,高于规上工业2.9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转型看宁波。一条以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加速高质量发展的“宁波路径”清晰可辨。

一、“智造”发力,推动智能化提升

近年来,宁波大力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立足打造“宁波制造”创新新优势、产业新优势、企业新优势和产品新优势。宁波以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为主攻方向,狠抓产业集群、狠抓工业投资、狠抓科技创新、狠抓质量提升、狠抓区域试点,传统制造业不断拉高层次,闯出新路,传统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智能化提升,推进智能互联是有效手段。近年来,宁波积极引进建设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重点平台,发布并推广全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探索实施“5G+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推进生意帮、物联网家电创新云、纺织服装云等一批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云通、用友精制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跨行业跨领域的SaaS平台,鼓励奥克斯、吉利、雅戈尔等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服务于服装、家电、塑机等传统制造业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大力实施企业上云、深度用云计划,累计上云企业超8万家。

宁波还通过培育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制造、远程智能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由单纯提供产品向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增值服务的“制造+服务”模式转变,累计5家企业列入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1家企业被列入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

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宁波累计已有7076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7881个技改项目,实施技改企业占全部规上企业的94.4%。全市累计推广工业机器人5000余台(套),成功研制并推广应用了轴承智能磨装检测、汽车底盘件内高压成形等13条智能化生产线,累计建成汽车电子、针织品软性定制等54个示范项目,有12个列入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二、创新驱动,引领高新化发展

  近年来,宁波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线,以超常规的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一项项“栽树工程”成为宁波传统制造业增强创新实力、制胜未来的关键所在。截至目前,宁波共引进共建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6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一批强校强院强所,组建成立了智能成型技术创新中心、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三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石油基清洁能源与高端材料、纺织先进功能纤维等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也取得新进展。宁波已累计布局建设省、市两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44家。

“引智”“借智”的同时,宁波还积极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等载体培育,引导、支持制造业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宁波累计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6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4家。组织实施年度市级工业新产品开发计划,宁波已认定公布78个市级优秀工业新产品。

  以创新强实力,以品牌促发展。通过深入实施“质优宁波”建设,近两年,宁波累计培育“浙江制造”品牌企业271家,“浙江制造”认证企业138家,宁海模具产业、宁波文具产业入选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成功创建“全国小家电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5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宁波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181项,制定“浙江制造”标准140项;2家企业获首批浙江省标准创新贡献奖。

三、优势引领,加速集群化升级

  近年来,宁波从传统块状经济起步,汽车行业企业加速向沿海、沿湾地区集聚,现已形成以宁波杭州湾新区、北仑区为核心的整车生产基地,以鄞州、宁海、象山、余姚、慈溪为核心的高端零部件发展区块,集聚效应突出。其中,宁波杭州湾新区已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汽车)示范基地,该区汽车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中国汽车工业“龙湾”正在宁波崛起。

强化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集群化转型是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重点任务之一。今年以来,宁波制定出台“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意见,积极培育绿色石化、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时尚纺织服装、智能家电、文体用品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传统制造业集群化态势日益显现、集群化发展优势不断凸显。今年1~9月,宁波“246”产业集群共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313.1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高于规上平均1.1个百分点。宁波汽车制造、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还分别以分组初赛第一名、第二名成绩入选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名单。

  培育制造业集群,不但要强化龙头企业引领,还要培育企业梯队。近两年,宁波累计新增华翔集团、公牛集团等10家千亿级龙头培育企业,28家企业(产品)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约占全国总数的7.4%,企业数量持续保持国内城市首位。资本市场,宁波大力实施“凤凰计划”,近两年累计新增上市公司24家,甬股交挂牌企业1605家。

  特色产业平台建设也快速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汽车制造业产业基地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慈溪智能装备、大榭万华化工新材料等13家市级特色产业园加快建设。近两年,宁波提升新建25家小微企业园区,引导小微企业入园集聚发展。

四、深化改革,打造精品化服务

  近年来,宁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建设全市统一的“亩均论英雄”改革大数据平台,实现从数据采集核实、评价分档到分析展示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全面深化“亩均效益”综合评价,2018年完成19136家规上和3亩(含)以上规下工业企业取数,取数、评价总量和覆盖率居全省首位。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居全省第一,奉化、镇海、鄞州和江北区跻身“全省亩均税收十强区”,慈溪、余姚、宁海进入“全省亩均税收十强县”。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开展低效企业整治提升。今年上半年,宁波完成低效企业改造提升324家,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69.7万元/亩)、规上亩均税收(22.1万元/亩)居全省第二。

  宁波是民营经济大市,制造业企业也多为民营企业。近年来,宁波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制定出台降本减负稳增长“10条”等政策,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2018年以来,宁波全市共为企业减负1018.3亿元。

  减负的同时,还要提供贴心、精准服务。今年以来,宁波组织开展“三联三促”企业服务专项行动,1~9月份,市级企服小分队、工作小组累计进企服务774家次,各区县(市)企服责任人累计进企服务3万家次;8718平台网络已实现奉化区、鄞州区等8个区县(市)子平台实体化运营,累计整合服务机构近千家,提供服务项目1007项,组织各类服务活动1443场,服务企业27.8万家次,受理企业各类问题(需求)9600件,已办结8697件,在全国服务网络平台中总量位居前列。

  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离不开要素保障。工业用地方面,宁波推出举措,确保每年新增用地指标35%用于工业,新增工业用地按照工业集聚区规划“多规融合”的原则供应布局。宁波还推广实施土地弹性出让、土地分割转让等新型土地供应方式。今年1~9月,宁波新增工业用地超1.4万亩。产金融合方面,宁波将制造业贷款规模作为监管机构对银行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全市银行业金融扩大制造业信贷规模。今年上半年,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7%,制造业贷款比重从2016年的21%增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