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苏州园林承传与创新
—2019工程哲学与园林古建文化主题论坛综述
2019年12月13日,由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指导,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主办,苏州市天堂美景观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苏州太湖书院等单位承办,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文化创新与工程研究中心、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科技大学等单位协办的新时代苏州园林承传与创新研讨会在苏州太湖书院举行。此次论坛上,“太湖书院非遗古建馆”、“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文化创新与工程研究中心”、“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硕士点文献中心”揭牌。苏州市副市长吴晓东,中央党校战略研究室主任任俊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巡视员章小刚,中国风景园林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会长王翔分别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调研员周祺林,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太湖书院山长丘亮辉,江苏乾宝集团董事长、太湖书院理事长王跃程等专家围绕“新时代苏州园林承传与创新”主题作报告。来自古建筑设计、工程哲学、园林修复建造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8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促进了工程哲学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深入对话,共同探索苏州园林传承发展的有益途径,产生了一批富有建设性的成果。
一、从哲学的视角“看”园林。一是用工程哲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园林的承传与创新。21世纪初,工程哲学在东方、西方同时兴起,中国学者和欧美学者分别独立地进行了探索、开拓,形成了不同风格。十多年来,以殷瑞钰等为代表的专家队伍,全心致力于工程哲学的开拓性研究,形成了中国学派。殷瑞钰认为,苏州园林的建造是工程实践的活动,工程的本质是造物,是直接的生产力,是创造财富、改变世界、重塑世界的活动。“园林工程本身也具有很多含义,艺术、人文、社会和谐,甚至是为民造福,含义诸多,这其中也蕴含着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他认为,两者有互通性,而如何从工程哲学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甚至对于发扬姑苏文化、园林文化,都有着创新意义。江苏乾宝集团董事长、太湖书院理事长王跃程认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园林古建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要用东方哲学的智慧和工程思维进行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有序合作,主动引领中国园林产业发展,彰显苏州园林的特色。建设高质量的园林产业联盟,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园林古建产业生态圈。并发出了“让世界了解苏州园林,让苏州园林走向世界”的倡议。二是用易学的思维探究园林建设理念。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原理事长兼秘书长、太湖书院山长丘亮辉认为,苏州园林建造的理论支柱是易学、营造学、园林学,即造园的理念、规划设计、工艺方法。而趋利避害、崇尚和谐、追求太平、天人合一是易学的理念,是中华文化各个领域包括园林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新时代的传承,不仅要传承苏州园林高超的造园技艺,更要在园林的修复开放中,对其背后的造园理念和规划设计予以探索和展现。中央党校战略研究室主任任俊华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花卉苗木等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充分运用易学思维和工程思维,激发我国园林产业走出去的实力和潜力,推动园林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易学“生生”思维与一带一路的园林推广方面,任俊华指出,《周易》的生态哲学以“生生之谓易”的生命哲学为根本,以“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为核心,主张人类主动地顺应、遵循天地的“生生”之道。园林企业的一带一路推广,承续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肩负着树立中国企业形象,弘扬中国优秀道德文化的光荣使命。
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造”园林。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何镜堂院士,创立了“两观三性”的建筑论,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何镜堂认为,建筑不是空中楼阁,所有的建筑都必须和当地地域特征相契合,有些建筑能留存几百年,靠的是文化价值,而不是功能价值。苏州园林的建设一定和社会环境,科学建筑,建筑理念有联系,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我们从事创作的源泉与根本,离开了传统就会迷失方向。推动文化的发展,基础是继承,关键是创新。建筑创新既反映当今人类的先进思想、观念,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同时也要结合国情、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建筑的本体,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创作有中国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新建筑。东南大学教授王静提出,现代建筑应借鉴学习苏州园林的建筑方法,将园林元素、建造智慧、艺术气质融入现代民居建造,使园林在现代生活中实现“活化”重现,形成风格文化的延续。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耀祖认为,传统的古典建筑及园林迎来了新时代,特别是苏州园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加速向国内外扩散,同时传统的营造技艺尚不能完全满足世界各地的需要。在现有传承法式上,新材料、新技术必然进入古典建筑以及园林建造的结构中。这样就形成了传统做法与现代技术的广泛结合。他以自身参与的常州文笔塔修复工程、结合中美两国技术建造的“兰苏园”为例,阐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建造、修复园林的重要性。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调研员周祺林表示,苏州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这与苏州园林的存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园林记载了苏州灿烂的历史文化,其历史风貌是苏州整体形象的有力体现。因此,苏州应在加强对园林群体性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园林对外开放的力度和范围,推动园林文化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展现。同时,积极发挥苏州园林的品牌效应和龙头作用,打造传统特色活动,活态传承园林文化,丰富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苏州香山工坊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许建华讲述了香山帮的历史与传承,认为香山帮营造技艺有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作精巧、布局机变等特点,并做了香山帮的传承谱系,通过创立香山帮营造协会、创办香山职业培训学校、成立香山工匠学院,为园林古建专业培养人才,把苏州园林推广到全世界。南京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刘畅唱从承接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学的视角出发,报告了对香山帮的研究,她表示工匠身上有大量的隐性知识,但是要提升到专业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把大量的隐性知识变成抽象的专业知识、显性知识,跟已有的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香山帮所代表的传统古建筑行业专业化管理,为该行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园林古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执笔:苏州太湖智库包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