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领导参阅第26期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20-03-02   浏览:2758

从“苏州园林”走向“园林苏州”

——关于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周祺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时任省委书记李强曾说“一提到苏州,就想到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省委书记娄勤俭曾说,“在新的时代,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讲好江苏故事、建好精神家园。

一、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成功实践与成就

苏州素以“园林之城”闻名于世。苏州园林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历史之悠久、艺术之精湛、影响之深远,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经过几轮政府机构改革,园林局依然保留,也能说明其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和关怀苏州园林传承、保护和发展,对苏州园林的恢复、保护和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寄于殷切期望。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苏州园林的传承、保护和管理。

上世纪50年代初,在百废待兴中,苏州专门成立园林整修委员会,先后抢救了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西园、寒山寺、怡园、天平山高义园、慕园、耦园(西部)、石湖渔庄等著名古典园林,奠定了苏州园林保护和发展事业的重要基础。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苏州成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唯一提出“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城市,苏州园林的保护犹如枯木逢春,又先后修复了环秀山庄、耦园(中、西部)、艺圃、五峰园、北寺塔、鹤园、曲园、天香小筑、听枫园、拥翠山庄、畅园、北半园、绣园等古典园林,进一步扩大了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范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苏州启动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园林的典型例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为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苏州古典园林评价是: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近几年来苏州先后承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国际风景园艺师联合会(IFLA) 第47届世界大会,举办亚太地区古建筑修复技术培训班等,扩大了苏州园林保护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美誉度。

苏州在文化遗产动态监测预警、古建修复培训、青少年遗产教育等方面所形成在“苏州经验”和“苏州模式”,受到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同和借鉴推广。2007年,建设部公布的首批20家国家重点公园名录中,苏州古典园林占有9席。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实地考察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并题词“让苏州经验与世界同享”。

二、苏州园林保护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苏州园林保护管理的重大意义体现在:苏州园林是地方文化的核心载体,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特色,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当前苏州园林保护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群体性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二是现存园林的保护状况参差不齐。

三是严格保护管理的理念有待强化。由于受到经济利益、局部利益的驱动,社会上依然有对苏州园林实施竭泽而渔式的商业化、人工化开发的利益冲动,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由社会上分散管理的古典园林,由于产权关系复杂、责权不一、资金缺乏等原因,容易导致建设性和开发性破坏。

四是园林周边的环境状态令人堪忧。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古城更新改造中,一些古典园林外围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传统风貌正在逐步蜕化和篡改,周边建筑形式、体量、高度、色彩与传统文化风貌不相协调,景观质量较差,文化品位较低,有的古典园林甚至成为“孤岛”和“盆景”。

五是保护管理的经费投入比较匮乏。以苏州园林修复为例,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计划修复和开放五峰园、可园、柴园、南半园、塔影园、畅园、惠荫园、天香小筑、瑞云峰、慕园、朴园、残粒园、万宅等13处园林,每年修复一座古典园林”的要求,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现仅修复了五峰园、畅园、天香小筑、柴园、可园等5处古典园林,与既定目标相比欠帐较多。

三、苏州园林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

(1)完善名录保护体系,解决“管什么”的问题。

依据《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的规定,本着“先研后试、先试后行、突出重点、逐步铺开”的原则,组织开展全市范围的“苏州园林寻访活动”,对全市园林进行逐个踏勘、核实和调查。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持续推动《苏州园林名录》的编制和公布工作,先后公布了四批《苏州园林名录》(108个园林),进一步明确了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管理的对象和范围,重现了“百园之城”盛景。

(2)强化行业监管,解决“谁来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