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领导参阅第29期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20-03-02   浏览:2251


历史建造艺术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

 耀 

一、典型自然区域的优化是造园之根

    历史上被称作“城市山村”的地域因游览人员的改变而成了现在“苏州园林”的美称,而且受到了国家与世界人民的高度认可与赞美,因为苏州园林包含着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绿色理念。

历史上园林是如何设计而成的?至今使人疑惑不解,其实说来也不难,那就是根据最优美的山村生活、生产劳动所需要的建筑物之原样,在有选择及优化的条件下组合而成。苏州城往西几十公里的香山,是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脉及有着优越地理条件的大山村。这个区域的北侧有一座连体山峰,从香山至穹窿山这近十公里的山体山山相连,香山的南侧有著名的东太湖。从山体至东太湖相距最近处仅百米,最远处有七公里左右,在这几十平方公里的地域上,渔洋山、小横山、舟山、米堆山、圩山等几座小山体。香山有一百多个村庄错落有致地组合,香山的人员分布较密集。历史上有条水系在香山区域内弯曲无数的走向,其目的是传递太湖水至各块旱地,各地水稻田、各个村庄。有的河水穿村而过,有的则绕村而行,可道宽度大多只有3~4米,在到达山村时刻加宽至十余米,以供村民使用。全香山区域的道路都是羊肠小道,宽者可两人过往,窄者是单行道;其路面则有小山石、卵石铺设,遇有泥路,作条石等法砌作。河水密布,桥也特别多,有环隆桥、平桥、接驾三板桥等。原来造的道路或在大的桥边设有亭子,供人休息,还有供牛车水的六角棚。香山的植物主要为果树、桑树等小型乔木,在家院中也有银杏等大乔木。
在香山帮文化水平高的大师看来,香山的河、桥、路、植物、山体、山村、庙宇,包括茅草棚都可用高超的技术和技艺变动他们,园林中优秀的作品如:多角的茅草棚变动为六角亭或八角亭;三板桥可优化为“小飞虹”等等。

       园林“源于香山,且优于香山”。

二、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传统的古典建筑及园林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别是苏州园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加速向国内外扩散,同时传统的营造技艺尚不能完全满足世界各地的需要。在现有传承法式上,新材料、新技术必然进入古典建筑以及园林建造的结构中。这样就形成了传统做法与现代技术的广泛结合。一是以“原材料、原工艺、原法式”修复常州文笔塔,成为传统建筑大修工程之一例;二是以中、美两国技术建造的“兰苏园”,成为一处符合中美两国标准的海外苏州园林;三是仿古而不泥古的法国“中国亭”,成为中法文化节最亮丽的风景。

三、共圆技术传承梦

    香山帮传统技艺包括两项内容:一为实际操作技能,能够将建筑场地的每一件材料制作成具有其特殊效果的构件,如大梁的不同位置的断面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要使大梁受力更大、寿命更长,所有的各种材料以及各项构件都有其加工技术要求。作为技术,能根据业主要求,场所情况作出合理的平面、立面等各项做法,例如:建筑群正落的选择,副落与正落的结合,园林的河道、山体、建筑物的形式和数量、建筑类型的分配、道路等操作及分布。香山帮技艺由浅到深,有单项到综合。历史上顶级香山帮大师的童年也有着十年寒窗的经历,都是经由前一辈大师的传承,自我发挥聪明才智,使得香山帮建筑具有时代的前瞻性。苏州的清式建筑在全国而言是特有的。其他地方的清式建筑做法与明式建筑未见有明显的区分。

民国以来因受外界影响及行业数量的扩大,香山帮做法渐渐减少,至今如苏州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集团、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香山工坊、香山帮营造协会等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在培养下一代香山工匠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在政府的领导下,香山帮传统技艺与园林实体定会取得极大的发展,如现今的园林旅游事业一样,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作者系国家级非遗—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原苏州园林股份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