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领导参阅第1期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20-03-02   浏览:2424

苏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践总结与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苏州太湖智库课题组 

编者按:2019年8月底,苏州太湖智库承接了苏州市社科联下达的“苏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总结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重大课题,苏州太湖智库立即组织力量,开展了认真、深入的调研,于12月中旬形成了《伟大实践的“苏州样本”》《准确把握苏州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再创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苏州传奇”》三篇系列调研,全文超过3.2万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蓝绍敏阅后作出重要批示:提出的建议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请市委办、市委研究室认真学习,并对有关问题可以分解再做深化研究。苏州要做“两个标杆”,研究性、战略性问题要有更多的储备,要用足用好智库的作用。对此两办和发改委都要高度重视。现将调研报告简本印发,供参阅。

 

当前,苏州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谋划之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蓝绍敏提出“走好小康之后的苏州之路”重大命题,我们如何按照蓝书记要求,切实加强工作的研究性探索性开创性,总结好苏州的小康实践,谋划好苏州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州,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完善小康战略构想的地方,也是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任党的总书记高度关注并寄予厚望的地方;苏州的小康实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的创新实践,更体现了中央领导谆谆嘱托下苏州各级干部的责任担当。在小康建设进程中,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扛起“两个率先”的责任担当,努力把中央精神、省委要求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始终坚持稳增快转,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致力于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破解难题、释放活力,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探索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始终坚持富民惠民,把老百姓认可度作为改革发展和小康建设的衡量标准,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建,为小康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从而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小康建设的新台阶: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万亿元,居全国第七,占全省的24.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3万元,居全国第三。按照国家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8年苏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达98.02%。到2018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比2010年的1.99倍(按现价)、2.17倍和2.21倍,城乡居民收入提前2年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为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发展时期,如何准确把握苏州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是走好“小康之后的苏州之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感到,准确把握苏州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必须清醒认识和更好扛起苏州的责任担当,牢记中央和省委对苏州发展的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切实担负起“先行探路”的历史重任;必须清醒认识和牢牢把握宏观发展大势,积极把握承前启后的衔接期、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和再攀新高的关键期,努力开创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清醒认识和积极顺应苏州发展阶段,积极顺应大势、主动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实现脱胎换骨、涅槃重生,攀登新的发展高度;必须清醒认识和努力克服发展中的差距,围绕经济增速下滑、工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坚定清醒、增强信心,在补短、补差、补软中加快提升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层次与水平。

新发展时期,苏州必须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发展前列。如何扛起这一历史使命,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再创“苏州传奇”,这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时代命题。根据初步调研,我们感到以下问题值得研究。

第一、关于构筑精神动力问题。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全市党员干部焕发出创新业、创大业的精气神,最近一个阶段,市委要求各地各部门开展“对标找差”,这无疑是一场深刻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对标找差”,不仅要找准苏州与先进地区各项指标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要找出思想观念、发展理念上存在的差距,与时俱进弘扬、光大“三大法宝”,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苏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感到,面对繁重的发展任务,必须跳出三大思维定势,确立三大发展理念。一是要跳出“图安逸”思维定势,牢固确立“永攀新高”理念。对照改革开放初期“苏州跃起六只虎”那种拼搏斗志、攻坚勇气,今天的苏州似乎缺少了一点激情与干劲,个别干部或多或少存在“宁愿不做、不愿出错”的想法,深层次反映出一种“图安逸、怕担事”思维定势。我们必须牢固确立“永攀新高”理念,永葆创业者的精气神,百尺竿头再攀新高,立志成为干事创业的闯将和先锋。二是要跳出“片面性”思维定势,牢固确立“质量导向”理念。一些同志或多或少对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争取主要指标在全国争先进位心存疑虑,往往认为讲究高质量发展没必要强调GDP了。我们认为,这种“片面性”思维定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发展不能唯GDP,但不是不要GDP,而是要追求更高质量的GDP。我们必须牢固确立“质量导向”理念,树立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降低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质量论英雄的发展导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有效性,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三是要跳出“地级市”思维定势,牢固确立“敢为人先”理念。一些同志往往认为,作为“地级市”,苏州的发展已经碰到城市行政能级的“天花板”,获取各种资源受到很大限制,再把苏州放到副省级城市中去比,是“自找压力”,没有可比性。我们感到,与一些副省级城市相比,苏州的城市行政能级确实是一个“短板”,但决不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深层次反映了一种“等靠要”思想,仅仅满足于做“最强地级市”,是在竞争压力下“无所作为”的表现。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并没有首批列入沿海开放的14个城市,直至1985年国家宣布全国51个城市开放,苏州才进入开放地区行列。苏州就是凭着一股闯劲、拼劲,凭着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以开发区为载体的外向带动发展之路,从而奠定了苏州作为“地级市”在全国的地位。在新发展时期,苏州更需要这种“自费开发”的奋斗精神,跳出“地级市”思维定势的局限,牢固确立“敢为人先”的理念,勇于突破体制束缚,勇于“跳起来摘桃子”,再创“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奇迹。

第二,关于增强发展动能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产业的高质量是基础、更是重点。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世界范围新技术变革、新产业崛起的宏观趋势和重大机遇,努力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从而构筑起苏州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我们认为,以下方面值得研究探索。一是抢先发展数字经济。研究表明,产业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6%左右。近年来杭州、深圳等地发展数字经济的态势咄咄逼人,我市尽管已有积极进展,但与之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必须奋起直追,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进程,推动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跨行业企业间的融合发展。二是重视发展枢纽经济。枢纽经济是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目前虽然不具备空港,但具有发展枢纽经济的独特优势,比如高铁车站、港口码头、高速路网等基础优势,制造业进出口规模大的物流优势,紧靠上海的联动互动优势等等,我们应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加快发展。三是提升发展金融经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苏州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求比较优势最大化,有必要确立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这一战略定位,切实加强战略谋划与整体布局,形成制造业与金融业协同互动发展格局,做大做强产业金融,构筑起区域发展中的差异化金融优势。四是整合发展文旅经济。苏州具有发展文旅经济的明显优势,但突出的问题是两大产业均缺少大企业、大品牌,尤其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和品牌经济。我们应该加大体制机制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文旅要素与其它要素结合的力度,加快推进苏州文旅经济由资源向资本、资产的转变,提高苏州文旅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程度。

第三,关于增强创新能力问题。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引擎与不竭动力,可以说这是苏州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强化“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意识,坚持对标国际顶尖水准,使苏州加快成为高端资源不断集聚、研发成果转化高效、创新主体活力迸发、创新发展机制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优良的“创新之都”。

我们感到,有必要把握以下方面。一是加快打造以开发区为龙头的高能级创新集聚区。开发区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龙头,更是加快提升苏州创新能力的重大引擎,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前沿,在重点开发区加快布局重大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等部属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在重点开发区落地。加大顶尖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产业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扩大高端人才数量规模优势。二是加快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具有专业知识、前瞻意识的创新型企业家群体。着力提升企业家科学素养,建立“科学家+企业家”常态化交流机制,提升企业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快打造开放度高互动性强的一流创新生态。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科技+文化、科技+物流、科技+生态等新模式,形成综合性、各领域、全过程的创新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配套服务创新等形成联动,把创新链的各种创新要素整合形成正向振荡、良性循环。

第四、关于提升城市能级问题。城市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载体,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城市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从根上说是一个提升城市能级的问题,不仅事关城市发展,更是新时期实现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要围绕增强城市核心功能,聚焦关键重点领域,全面实现经济发展、产业竞争、科技创新、综合交通、文化建设、现代治理、公共服务、要素集聚等八大能级提升,使苏州成为创新创业之城、生态人文之城、品质生活之城。

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系统性工程,在实践中有必要牢牢把握以下环节。一是坚持高点定位、对标一流。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全球格局来审视谋划苏州的发展,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城市的成功经验,努力体现城市发展的独特性、增值性、成长性、区域协同性。二是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目前苏州中心城市首位度明显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能级的提升。必须致力于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的经济、产业、科技、人才、文化等各方面的首位度,使中心城市不仅在数量规模上占有较高比重,更要在集聚要素、辐射区域、带动发展上发挥更大的核心引擎功能。三是增创城市发展功能优势。必须正视弱点、把握重点、攻克难点,在变无为有、扶弱转强、拉短变长、好中求优的过程中,动态地、递进地不断增创苏州城市发展新优势,以改革突破城市发展的体制性制约,在增强城市核心功能方面“补短板、拉长板”,尤其要积极向上争取,力争国家级的重大改革试点、功能平台、政策性探索等在苏州落地、先行先试。

第五,关于全面接轨上海问题。接轨上海,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中提升发展自己,这既是苏州加快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我们感到,新时期全面接轨上海,十分重要的是要把握以下关键环节。一是要充分把握接轨上海的竞争性。当前,党中央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力度前所未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正向纵深推进,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周边城市纷纷行动起来,竞争格局已经形成。苏州要善借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之势、善借上海高质量发展之势,切实增强接轨上海的主动性、创新性,加快提升发展层级,用好“同城效应”,变挑战为机遇,变上海发展的“虹吸效应”为苏州接轨的“溢出效应”。二是要充分把握接轨上海的必要性。有一种观点认为,苏州已不是过去的苏州,个别指标或者某些领域与上海相比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应该更多强调接轨国际。我们认为,这是对接轨上海的一种误读。接轨上海与接轨国际不是对立的、矛盾的,而是相融的、互促的,某种意义上我们通过接轨上海更好更快提升自己,可以实现更高层次接轨国际。更进一步看,苏州与上海仍然绝对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城市,无论在发展质量、创新实力还是经济地位、城市能级等方面,上海始终是苏州学习借鉴的标杆。苏州某些方面缩小了与上海的落差,这正是接轨上海的结果,也为更好接轨上海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必须创新思路举措,在全面接轨上海中形成互动、协同发展格局,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是要充分把握接轨上海的精准性。继续坚持“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坚持接轨上海的主动性、全局性、系统性、机制性、高端性,与时俱进坚持并发展这一发展理念,赋予其全新的内涵,

第六,关于精准深化改革问题。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说到底是改革问题,必须确立高质量的改革理念,坚持改革的问题导向、发展导向、效果导向,精准聚焦、持续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破除桎梏,为高质量发展释放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构筑引擎。

从总体上看,我们要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尽快寻求重大改革突破。一是聚焦协同机制,凸现整体优势。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与整体优势,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体化协同机制。二是聚焦“一区多园”,放大品牌优势。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合作的成功典范,是苏州科技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目前园区的发展既面临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也面临着如何推动园区“经验输出”、放大园区“品牌效应”,更好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必须拓宽思路,借鉴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地实践,探索“圈层梯度、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即以园区为核心圈层,在市域范围确定多个区域为产业分区、创新配套区等,建立卫星圈层;在苏州以外区域,选择合适区域,建立辐射圈层。各圈层间形成配套衔接、有机互动、权责明晰、利益共享机制。三是聚焦瓶颈制约,再造资源优势。当前苏州发展一个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是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面临着土地资源、土地指标“双紧缺”的矛盾。必须努力拓宽思路,积极尝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进一步深化苏州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农村土地“三优三保”改革,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不动产税费制度和财政分配制度,推进土地资源的“二次开发”,多渠道盘活存量土地。四是聚焦自贸片区,打造功能优势。要加大学习借鉴、集成创新力度,加强对先行自贸区的政策创新研究,尤其要借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政策创新,形成政策优势。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中新合作优势,学习借鉴新加坡自贸港建设经验和国际上自贸港建设的先进经验,构筑苏州自贸片区新优势,为中国自贸港建设提供苏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