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别样繁华“夜苏州”
——关于苏州发展“夜间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一、“夜间经济”知多少?
所谓“夜间经济”,一般指傍晚6点到次日凌晨6点这一时段的线上及线下、实物及虚拟产品消费,在时间和场景上延伸消费链条,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对应服务以拉动消费,其中包括了购物、文化、娱乐、餐饮等多种业态。在新的发展时期,“夜间经济”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夜生活,而是集行、赏、食、游、购、玩于一体的消费和体验,是以城市文化为主导的有品质、有品位的经济文化活动,更是城市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整体体现。
从世界范围看,发展“夜间经济”起步较早。据有关资料,目前美国人有1/3的时间、1/3的收入、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而其中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纽约是以24小时地铁而著称的“不夜城”,夜生活为其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2017年9月,纽约专门成立了“纽约夜生活”办公室,并在2018年6月推出了第一份关于纽约夜生活的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纽约夜生活产业的经济总量超过350亿美元,夜生活产业共提供了近30万个岗位,为纽约市带来了6.97亿美元的税收。此外,在2011年至2016年的5年时间内,纽约夜生活产业的年均岗位增长率和年均薪酬增长率分别是5%、8%。而在英国,2017年“夜间经济”占全英国GDP的6%,已成为英国的第五大产业,伦敦“夜间经济”提供了1/8的工作岗位。日本更是成立了“夜间经济议员联盟”,务求提高游客的娱乐消费,在交通方面采取延长电车和地铁的运营时间、周末实行24小时公共交通的举措;在安全方面,建立了日本版的安全街区认证机制,增设监控设施,发动民间安防志愿者;政府部定期发布报告,改变人们对夜生活的负面印象;为了提高民众参与度,还成立了官民一体的“‘24小时日本’推进协议会”,使得发展“夜间经济”达到“官民同心”的状态。
从我国情况看,“夜间经济”起步于1990年初,经历了延长营业时间阶段、多业态的粗放经营阶段和集约化经营阶段,已经从“1.0”时代向“2.0”时代迈进。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如今“夜间经济”在一些重要城市已呈竞相发展态势,北上广深以及杭州、南京等地纷纷出台相关举措、竞相发展,线上线下业态联手参与,消费者热情高涨,“夜间经济”持续走红,一时成为热词。比如,上海为推动“夜间经济”,发布了《上海市商务委等九部门关于本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夜间区长”由各区分管区长担任,负责统筹协调“夜间经济”发展。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则鼓励各区公开招聘具有“夜间经济”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协助“夜间区长”工作。北京印发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提出在一些重点区域培育首批“夜京城”生活圈,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便利居民夜间消费。为服务消费者夜晚出行,北京地铁周末延长运营时间;首汽约车平台、出租车公司通过奖励、优化约车系统等方式,引导车辆前往重点区域提供乘车服务;北京公交等APP及时更新夜间交通保障信息。广州发布了《广州夜间消费地图》,鼓励集聚区内购物、餐饮等企业提供夜间延时服务,试图通过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深挖内需潜力,用改革的办法扩大消费,进一步丰富和满足市民、游客日益增长的夜间消费需求,力争到2021年形成“广州之夜”品牌,造就粤港澳大湾区“不夜城”。西安出台了《关于推进夜游西安的实施方案》,明确以夜游经济提升为突破口,积极拓展西安旅游产业链,构建西安夜游经济。一年多来,夜游西安深受游客喜爱,也为当地“夜间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南京印发了《打造夜之金陵品牌实施方案和进一步促进商业品牌首店连锁便利店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重点打造新街口、夫子庙、老门东、南京1912、百家湖1912、江北弘阳广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全市形成商旅文体融合的“夜间经济”发展氛围,提升夜间消费品质。明确到2021年,全市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功能完善的“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夜间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居民夜间消费便利程度明显提升。杭州以位于市中心的下城区为重点发展“夜间经济”,提出了十大举措,包括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激励扶持、推进示范创建项目、建设“夜间经济”集聚区(街)、营造舒适夜间环境、强化宣传推介引导、塑造夜间文化IP、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夜间经济”统计和评价系统、发挥商圈联盟作用等。
二、“夜间经济”的深圳样本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沿城市,如今同样也是发展“夜间经济”的率先实践者。苏州与深圳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以发展外资外贸起步、制造业占有较大比重、新移民城市的特征比较明显等等。因此,对标深圳、借鉴深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圳发展“夜间经济”起步较早,在这一概念尚未出现的时候,深圳的夜间零售实践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如新世纪初开启的茂业百货“68小时不打烊”,以传统商超采用延长营业时间的经营模式来吸引客流,在当时可谓是全国首创。经过多年探索,如今深圳已成为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最活跃、最繁荣的特大城市之一,“夜间经济”已成为深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美团研究院大数据分析显示,深圳夜间线上消费总额近年来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夜间消费主要集中在18点至22点之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16个样本城市中,深圳2018年夜间线上消费总额及其在全天的占比均位居第三位,深夜22点以后消费额占全天消费额的比重则位居各城市首位。RET睿意德发布的《璀璨之城——2019深圳夜间消费研究报告》显示,深圳在夜场电影活跃度、夜间外卖订单、夜间健身人数比等多个方面位居全国榜首,夜生活指数排名全国前列,平均每天有超过1000场夜场电影上映,从2006年11月至今,深圳中心书城的24小时书吧坚持不打烊不熄灯,“夜间经济”已然成为深圳一个亮眼的城市标签。
我们可以把深圳实践归结为以下五大特点。
一是坚持高点定位。围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圳从强化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夜间氛围、创新多元消费模式等方面着手,加快建设并完善“夜间经济”体系,进一步撬动夜间消费热情,出台了《深圳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把深圳建设为消费创新全球重镇等多个发展目标,其中“夜间经济”繁荣行动被列为未来3年十大重点行动之一,将“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举办常态化特色体验活动,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致力于把深圳打造成为开放包容、年轻时尚、充满活力、管理规范的“不夜城”。
二是凸现活动主题。深圳“夜间经济”主要由夜游(旅游)、夜赏(文化)、夜购(购物)、夜品(美食)、夜娱(娱乐休闲)等五方面组成,联合企业和商家举办了多个大型消费活动,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活力。比如“鹏城八月欢乐游购”,期间结合城市灯光秀等夜间活动,动员公共交通和各类场馆资源延长开放时间,举办畅饮狂欢节、草地音乐节、美食嘉年华、啤酒节、龙虾节、海鲜节等20余场夜间促消费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夜间经济”的发展。
三是重点打造载体。深圳以大型购物中心、知名文化旅游场所、特色文体娱乐中心和热门美食区域等为基础,通过规划新建和改造提升等手段,重点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增强各区域的“夜间经济”集聚度和联动效应。并以特色街区为载体,举办常态化特色体验活动,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形成夜间特色街区来吸纳夜间消费人群。
四是实施配套工程。深圳重点实施硬件提升、环境整治、亮化绿化工程,做好街景打造、休闲设施、装饰照明、环卫设施、标识指引、公共wifi及5G通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提高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便利化水平,提高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通过城市灯光秀表演、建筑物灯光亮化工程等营造夜间生活氛围,极大提高了人们夜间出行的积极性。去年市民中心灯光秀启幕曾吸引众多市民及外地游客前来一睹风采,莲花山公园通往山顶的坡道上排起长队。海上世界国际灯光节、欢乐海岸的欢乐灯会、梦幻国际灯光艺术节等,更是吸引了大批市民及旅客。
五是加强政府推动。深圳推动各部门、各板块协同联动,加强市场、商务、文化等部门规划引导,城管、交通等部门提供配套保障,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消费者参与的发展格局,企业商家积极配合,不断尝试各种经营、业态的创新,建立多层次的系列夜间消费,共同拉动城市夜间消费。政府发布促进消费提升的五部分35条具体措施,包括发展“夜间经济”、实施“深圳美食地图”等活动,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措施涵盖了“夜间经济”标准制定认证、壮大消费增长点、支持品牌培育、健全消费维权、建设消费信用体系等五个方面,极大推进和保障了“夜间经济”有序有效发展。
三、聚焦“夜间经济”激发新动能
当前,“夜间经济”已成为激发新一轮消费升级潜力的重要举措,成为城市新一轮竞争发展的新赛道和突破口。实践证明,“夜间经济”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消费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而且被视为衡量一座城市生活质量、消费水平、开放度、活跃度、投资软环境以及经济与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夜晚是白天的延伸,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夜晚也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我们必须看到,“夜间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对于拉动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满足群众需求、创造就业岗位等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值得重视的是,多年来苏州发展“夜间经济”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始终没有形成气候,与深圳相比,苏州落差明显。2019年苏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8.84亿元,增长6%,而深圳为6582.85亿元,增长6.7%。据阿里巴巴发布的淘宝夜间消费最活跃的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杭州、东莞、苏州、武汉,深圳居第4位,而苏州则居第9位。我们感到,这与苏州的常住人口总量、经济规模、全国地位都是极不相称的。我们必须看到,苏州具有发展“夜间经济”的诸多优势,但有的是潜在的、亟待发掘,有的是分散的、需要整合,有的还比较微小、必须做大做强。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具备基本要素优势。比如苏州旅游景点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老字号商店众多; 比如苏州常住人口总量达1200万人左右,本地户藉人口与外来常住人口基本是1:1;比如苏州经济总量处于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应该说这些都是发展“夜间经济”的基本要素、基本优势,但是相互之间缺少整合耦合、互动联动,还没有形成发展“夜间经济”的现实优势。二是具备区位交通优势。苏州紧靠国际大都市上海,处于长三角区域重要位置,又拥有高铁车站,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城际互动联动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便捷度大大提升,但这某种程度反而促使周边城市到苏州以“一日游”为主,在苏州过夜的并不多,比如苏州与上海同城效应明显,历史上苏州被称之为“上海的后花园”,但如何真正成为“消费的夜花园”,差距甚大,我们亟待在“夜间经济”的丰富度、活跃度上下功夫,使区位交通的优势得到“正向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