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领导参阅第5期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20-04-26   浏览:2879

打造苏州文化新名片

——关于苏州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说明当经济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经济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目前苏州经济总量在全国升至第六位,而苏州文化的发展则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不算高,落后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苏州没有在全国可以振臂一呼的文化产品,这与苏州走在全国发展前列和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很不相称。高质量发展苏州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苏州“夜间经济”、提升苏州城市能级、打造国际化大都市都至关重要。

一、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

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园林古建文化、曲艺文化、工艺文化等凝聚而成的苏州文化让人着迷,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依托于苏州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苏州的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稳步上升,进驻各个产业园的文化企业数量不断提升,文化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逐步增加,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苏州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及所占GDP的比重却明显偏低。2017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07.76亿元,占GDP比重5.82%;而上海2081.42亿元,占GDP比重6.80%;北京2700.4亿元,占GDP比重9.6%;广州1100亿元,占GDP比重5.12%;重庆597亿元,占GDP比重3.07%;杭州为3041亿元,占GDP比重24.2%;深圳为1783.45亿元,占GDP比重为7.93%,根据现有的最新数据,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621.77亿元,同比增长16.8%,占GDP比重已达10.9%。

更进一步看,短板主要表现在文化创新活力不够,导致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文化创意产业园存在数量增长与发展质量矛盾、定位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同时,产业园内的企业文化创新力明显不足,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相结合的能力不足,难以制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总之,苏州的文化潜力没有被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从文创企业数量看,苏州文创企业以中小型为主,缺乏具有示范型、领军型龙头企业。与文创大市杭州、深圳相比,2018年,杭州规模以上文创企业数达274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69亿元,其中还有文创上市企业30家,新三板挂牌100家;深圳有近5万家文化企业,从业人员超过90万,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55家。从政策扶持力度看,与一线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创意产业及其集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圳自2011年起每年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约5亿元,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品牌文化企业以及文化企业的文化创意、成果转化、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人才的培养。各区为鼓励辖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分别制定了资助、奖励、补贴、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

二、积极借鉴“他山之石”

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发展水平较高、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附加值高的特点。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苏州必须充分汲取这些先进地区文化发展的优秀经验,加强政策比较,尤其是针对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努力弥补文化产业的不足。

北京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布了《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努力,着力实现创作生产精品化、文化创意品牌化、新兴业态多元化、市场体系现代化,初步形成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重点发展“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今年年初,《北京市文化企业“房租通”支持办法(试行)》也宣布出台,针对文化类小微初创企业在办公租赁环节进行补贴,最高补贴金可达30%,最高补贴金额可达30万元。上海2017年出台“文创50条”,致力于打造国际文创中心。2018年印发《促进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文件有望进一步推动上海市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并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发布了《全力支持服务本市文化企业疫情防控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协调落实减免企业租金,对在疫情期间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创企业优先给予支持。还发布了首期规模暂定10亿元的“文创保”专项贷款产品,不断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深圳是全国较早发展文化产业的城市,率先探索出“文化+”的发展模式。文博会、文交所、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对外跨贸易基地、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数字出版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发展平台纷纷落户深圳,成为促进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2019年初发布了《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深圳市内容产业和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新型业态占比超过60%,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杭州达到了世界创意产业先进城市水平。2018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包括大力实施平台建设工程、内容生产工程、文化金融工程等,提出五年内构建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之江文化产业带,培育6个以上产业能级达百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基本建成“全国领先、世界前列”的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三、推动苏州文化产业出彩出新

苏州应积极探索经济社会转型路径,加快提升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比重。就目前来看,苏州还是必须紧紧抓住制造业这一主体经济,在高端制造业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电子信息与文化的融合互动,处理好产业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产业相互服务、相互支撑,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根据初步调研,我们感到苏州要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力。

一是要大力发展会展业,推动会展经济。会展业在带来“会展经济”以外,也是一座城市的对外名片,有助于推动文化走出去、引进来。与上海相比,上海是全国最大的会展城市,2017年上海展览面积1689万平方米,占全国11.82%,占比高于第二位广州5个百分点,而苏州展览面积仅为146.93万平方米,在全国城市中排名28位。巨大的差距也说明苏州在会展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苏州可进一步对接上海,在创新会展形式、提升会展品牌价值等方面学习借鉴上海经验,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三大都市圈的合作交流,把苏州会展经济的潜力挖掘出来,将苏州文化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

二是要打响苏州文化品牌。苏州业已成为国内最大工业城市和全球制造业基地,打响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品牌,虽然工业园区去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7%,但文化品牌给人印象不深。苏州要通过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自身城市文化元素加以提炼。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品牌、苏州老字号的建设和推广。要牢牢把握住地方特色这条主线,突出本土性和原创性,打造具有“吴文化”气派和苏州特色的名牌创意产品。同时注意通过创意设计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活力,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苏州要加大对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影视制作等重点领域的品牌扶持,努力建设区域的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要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发展文化产业人才问题至关重要,提升文化人才的竞争力对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实力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从苏州的情况看,目前需要大力培养的一类是苏州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才。如苏州“香山帮”园林古建非遗传承人、碧螺春制茶技艺非遗传承人等。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手工制茶时说:“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充分肯定了非遗传承人的作用,苏州要进一步探索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避免“绝活”无人可传,再现苏州工匠精神;一类是具有现代理念的文化创意人才。苏州要以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和扶持内容创作生产高端人才及相关的技术人才;还有一类是文化创意管理人才。苏州非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民间艺人普遍缺乏长远发展意识,亟需具有国际艺术管理经验和眼光的人才引导发展,而这样的专业人才在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线还相当短缺。

四是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扶持提升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出文创精品的激励引导机制,更好地把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产品作为中心环节,深入开展精品创作;完善金融等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和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积极探索文化资产管理、文化产业融资租赁、文化保险担保等金融业务创新,运用好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五是要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需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优化结构、提质增效。比如,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苏州要注重从理念、职能、产业、产品、业态、市场、服务等方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开发文旅IP、发力体验旅游,形成相关产业链,通过文化内涵高的旅游和消费来带动投资;比如,积极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一直以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有着无法割裂、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一旦真正融合发展,将爆发出巨大威力,甚至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苏州要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要重视互联网新媒体和衍生品的开发。推动缂丝、苏绣、玉雕、核雕、红木雕刻等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壮大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美术原创、漫画、动画、游戏、衍生品开发等文化科技产业。紧跟“区块链+”的时代潮流,率先探索区块链在文化产业的应用,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