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是中国江南文化的经典品牌,更是中国传统社会追求高质量建造和高品质生活的典范,并集中体现了中国历代士绅阶层对高雅艺术的无止境追求,其所吸收的将近3000年连续不断的文化积淀,成为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从苏州的历史来看,她可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 一一个连续不断——几千年来一直走在高端的城市贵族,苏州园林以建筑的形式记录保存了这段珍贵的历史,保护好她的品牌,就是在保护全人类最有价值的艺术瑰宝和精神财富。
在新的时代,如何承传弘扬江南园林的多元文化价值,促进江南园林文化品牌塑造,并以此作为江南园林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是个极有价值的命题。如何抓住当下,采取有效务实的举措,加快苏州园林文化品牌塑造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仅供相关方面参考。
艺术地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夯实苏州园林文化品牌塑造的基石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现存的古典园林,是苏州这座东方威尼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瑰宝,也是当今世界极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苏州以园林名胜享誉世界,迄今仍保留了一批宋元明清时的名园,有的已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着实让苏州成为十足的园林之城。苏州园林,布局自然,章法多样,巧于变化,移自然于园庭,合人文于实体,为中国建筑的杰出代表。不难看出,苏州园林自有洞天,它与苏州地区的文化涵养及流连及此的主人、游人的衣食住行浑然一体。呈现出的是一个自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构架,也不仅仅是木石点缀清水长流,而是从骨子里散发着历史的沧桑与优雅,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桥一亭一窗户,都是与此间人文、此间情操、此间穿梭的岁月浑然一体的。比如,沧浪亭之载道载情,拙政园问心,耦园寻偶,艺圃的家国情怀,等等,给人的感觉是自足和自含逻辑规律。
在21世纪的当下,世界一般城市与卓越城市的衡量标准,除了生态、经济、金融、科技、人口、交通等这些要素以外,文化是其重要的硬指标,处理不好就可能会成为城市的硬伤。首先会碰到保护与开发的问题,这是一直以来比较难处理的矛盾,在一些专家眼里,保护就是不动,而在有的政府看来,不动就是不发展,不开发哪来的钱去保护。然后是如何保护与如何开发的问题,应该是没有最 好的保护,就不会有最 好的开发,最 好的保护就是最严格的保护,最不计成本的保护,最不讲道理的保护,这也是最刻不容缓的保护,大保护是大开发的前提和基础,真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有是大保护的着力点要突出一个“大”字,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把对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放大拓展到水乡古镇、古村落、古建筑及绿色生态的环境保护,因为这些都是苏州这座城市的一个整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看来,苏州没有什么能够比这些更宝贵、更值钱的东西了。在对待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能犯糊涂,不能为了赚点眼前的蝇头小利,就胡乱地来糟蹋我们璀灿的优秀历史文化。
2相互地促进好传承与弘扬的关系,
增强苏州园林文化品牌塑造的内生动力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其背后是中华绚烂的文化蕴含。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这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在传承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弘扬,更是我们必须担当起的时代使命。
苏州园林迄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了,通过一代代人的赓续传承,不断创造出了历史文化的辉煌。早在春秋战国,苏州就始有宫苑园林、山水园林和第宅园林。汉代出现了官署园林、道观园林的记载。三国至南北朝,开始有佛教园林,并且第宅园林和山水园林有了大发展。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通航,苏州日趋繁华,园林名胜游赏蔚然成风。五代,苏州开始大造林圃,成为苏州造园的一个高峰期。宋代,随着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苏湖熟天下足,苏州“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衙署园林每年春天都会修饰一新,作为大都会的市肆园林、会馆园林、书院园林等风景名胜均有较大发展。继元代狮子林后,明清两代是苏州的辉煌时期,兴建第宅园林步入高潮,并开始建造山地园林。直至清朝同治、道光,苏州传统造园才近匿声。据史料统计,历代苏州园林名胜共约798处,其中西周1处,春秋战国24处,秦汉19处,东西晋、南北朝1处,隋唐五代26处,宋元128处,明24处,清369处。明代是苏州园林和造园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明中期,“江南名郡,苏杭并称,然苏城及各县富家多有亭馆花木之胜,今杭城无之”。
着实可见,苏州园林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代表性记忆场所,承载着中国优秀的国学传统、江南地域的人文历史、古建技艺、景观绿化、哲学理念、艺术精神、健康养生等多重文化价值。这是一座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丰硕宝藏,一座有待我们下大功夫挖掘的富有“金矿”,中国现正在由大国向强国崛起,背后支撑的必定是文化力量,最后比拼的同样是文化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下,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要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亟须把苏州园林几千年来的创新精神贯穿在传承与弘扬之中,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弘扬,让苏州园林这颗璀灿明珠更加光灿夺目。
有机地统一好守正与融会的关系,
坚定苏州园林文化品牌塑造的正确方向
在历史的长河中,苏州园林历久弥新,曾经出现了一些造园名家和总结造园实践的理论名著。这是我们今天承传弘扬苏州园林多元文化价值,促进苏州园林文化品牌打造,必须以此作为守正与融会的坚实基石,这是须臾不可忽缺的。
把苏州园林的研究放到历史流变中来看待,我们会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非常丰富且可供后人参考借鉴以及弘扬的成果,这是苏州园林走向江南园林至高点的关键所在。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是士的中心任务。”然而,苏州从建城以来的发展历史作了极生动的诠释,就是文化与思想常常包含着对物质生活的种种追求,人们在物质与精神的“人文”桥梁中承上启下,并始终在不懈努力。通常,学者大多是将其视为独立的传统艺术或历史技术进行深究,注重挖掘其专业价值,当然也有许多对其艺术性、文化性、技术性等领域的全方位研究。常言道,好看的皮襄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是我们应该持续留意和深入挖掘的。
其实,站在今天的研究角度,苏州园林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而总是与社会变迁和时人生活息息相关,是复杂语境中掺杂着实用与审美的活动痕迹。现在,研究苏州园林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面对苏州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如何保留延续苏州园林精彩的生命内核,而不仅仅是还原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就需要分析和理清苏州园林庞杂而动态的“存在”状态,还需要建构一个逻辑而理性的体系,能够客观反映其形成原因以及真正意义。这是坚持守正与融会需要强调的一个基本点,也是苏州园林品牌打造的一项急迫任务。总的来说,在品牌的塑造上,有几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一个是产品的品牌,一个是理念的品牌,一个是文化的品牌,还有一个是情怀的品牌。把园林当做园林的就是产品的品牌;把园林当做生活当做艺术推出去,让人们想到园林就能想到苏州,就成为理念的品牌;让园林从线上到线下,从文化到产业,从传统到现代,等多方面的角度,去述说中国文化历史3000年甚至5000年的故事,那就可以把园林打造成文化的品牌;让园林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来诉说中国和世界相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个“道”,那还可以把苏州园林打造成情怀的品牌。
和谐地守护好建筑与生活的关系,
充分彰显苏州园林文化品牌的精彩内核
从历史上看,苏州园林多为私家庭园,一般面积不大,既为居住,兼作游览。其建筑的选址布局、用途功能和制造方式,无不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从设计初衷,再到建造、使用、创新、发展等,都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密不可分。园林的建筑美与时人生活的现代美感兼具,从而不间断地在创造鲜活的生命语言,续写着生活之树常青的精彩内核。
苏州园林主要精髓在于审美体验和诗意生活,凸显了“天人合一”的生命态度,是天道与人道的内在贯通,表现在人们对注重内心世界感受,以及过上充满诗意生活的向往。这种生活必定是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山水草木,而园林作为闲适生活的重要文化场所,这方面便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中间所蕴含的独特的审美,呈现出的是专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以及人们的生命态度和时代风尚。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苏州一直是江南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宋代都城就流传“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这样一句话,后转化为盛传于世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所以,到了元代,著 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道:“苏州是一座颇为名贵的大城”,“商业和手工业十分繁荣和兴盛,生产的丝绸还行销其他市场”。这里是鱼米之乡,繁盛中心,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今天的苏州已是现代化的国际城市,无论是建筑还是生活,与过往的苏州都是不可同日而语。但城市的基因主要是由其璀灿文化积淀而成,它折射出来的生命内核应该是人民性的体现,即人民建、为人民。这是一座梦幻、安逸、清新的城市,虽然物理位置未变,至今仍坐落在春秋时的位置,水路并行、河街相邻,“三纵三横一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规划设计先进,建筑风貌独特。但人们身处其中,仿佛置身画中,桃红柳绿,烟雨蒙蒙,春花秋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秀美的建筑与“天堂”般的生活,情景融合,物我交融,隽美富庶,诗意满满,为物质与精神的共同载体,展示出来的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所以,这里既能容得下肉身,也能留得住灵魂,更是人们向往过的诗意般的生活,这里必然是幸福感很足、自豪感很强。
5
适度地把握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着力打造苏州园林文化品 牌的强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有道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苏州园林浑身上下、里里外外、方方面面,都无不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这种灿烂的历史文化符号,既代表着天下,又代表着世界,必然还代表着未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各式园林作为代表性记忆,其中的中国风、民族魂、江南情,沉淀着太多太多的文化底蕴,与此相关联的苏绣文化、曲艺文化、吴语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康养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等等,道不完,说不尽,这些都极具民族性,同时又极具世界性,因此,都是极为珍贵的世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这彰显出了苏州园林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即这种文化的民族性,一般为形态有形,功能无形,内核丰富,带动性强,影响力大。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下功夫积极加以探索的。
从历史上看,苏州园林的建筑文化体现了很开放的一面,否则就不会有如此的辉煌。起初的宅第制度很严厉,对于等级划分真是处心积虑,但明代中期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逐渐放开,一般平民的宅院已是“屋有厅事,高广倍常,率仿效品官第宅”,私家园林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造园艺术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城市得到了繁荣发展。尤其是围绕建筑营造活动,形成了苏州特有的匠人群体以及匠作文化,最负盛名的是“香山帮”,其鼻祖蒯祥很是了得,设计并营造了北京故宫、五府六部衙署、裕陵等建筑,技艺精湛,木匠、泥匠、石匠、漆匠、竹匠五匠全能,被皇帝誉为“活鲁班”。从匠心独运的苏州古典园林到气势恢宏的北京皇家宫殿,数百年来,苏州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代代相传,他们还修建了中国出口美国的园林建筑—名轩,苏州园林和明代帝陵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薛福鑫与陆耀祖同时被列入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积极地推动好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关系,用人类最 新科技手段赋能苏州园林文化品牌塑造
在数字技术支撑下,人类迈入了万物互联时代。打造苏州园林文化品牌,借用数字科技的赋能和助力,显一方山水,“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线下旅游打卡、线上观赏体验,只一眼就让人倾心,让人销魂,再一眼,既觉亲切又觉遥远,但距离更生美感,然“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自古苏州不仅富庶,而且书香气足,无时无刻不受到生活语境、文化语境、社会语境等各类情境及人文因素的影响,从而成就了苏州的城市生活品格。苏州造园家计成在《兴造论》中主张要善于巧妙利用环境来设计园林,美学家李渔主张标新立异,“房舍与人,欲其相称”,这都是过去不曾有过的现代意识及设计原则。烟雨江南中筑一座名曰苏州园林的城,仿佛一位绝代风华的女子从前世走来,今生化作一众庭园,建筑布景既不雷同也不对称,浑然天成间尽显自然,无不充斥着诗情画意,彰显着闲情雅致,人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这种“中国式雅生活”不正是世人普遍的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嘛!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园林苏州到书香苏州,都应与数字苏州彼此相拥,其顶层设计和布局,应紧紧围绕数字苏州、数字生活来构架,推进园林游赏数字化发展。加强文化资源数字转化和开发,系统展示园林文化中建筑营造、家具陈设、诗词楹联、戏曲书画等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加快建设苏州数字园林新型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导游、多语种伴游、沉浸式观景、园林技艺科谱、线上旅游营销等应用场景,普及非接触式设施应用,实施监测区域客流、车流、消费趋势,建设数字古典园林名匠成就馆、园林博览中心、少年观园体验营等数字项目。打造苏州园林数字旅游新载体,开辟数字园林新天地,加快形成苏州园林国际旅游、养生、博览、论坛、巡展等数字品牌。
并举地发展好文化与产业,
形成苏州园林文化品牌塑造的独特优势
苏州园林的美,是大美其美:大美,是美丽中国的美城市的美;其美,为文化精髓的美人文的美。苏州千百年来所形成的这种园林文化之美,是打造其现代文化产业项目、现代文化产业链条、现代文化产业集群和现代文化产业基地的独特优势。走园林文化与园林产业融合并举发展之路,势必会更有利于苏州园林文化品牌的塑造。
在农耕文明时期,苏州就有以产兴园、以园兴文、以文兴业的历史传统。苏州处在上风上水之地,有“三江五湖之利”,据此进行技术输入和文化输出,通过大量的文化平台推动与园林相关产业的发展,各地商家的经贸活动活跃,再结合其当地气候、民俗文化、生活习性演变成不同特点、不同特色的跨地域、跨行业的文化产业。在隋唐宋元时期,苏州就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与重要州郡,一直是江南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唐代中叶就有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白居易诗)一说。尤其是明清时期是苏州园林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带来了园林的兴盛,而园林兴盛必又反过来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进步。这一时期,苏州不仅丝织手工业和棉纺织手工业在全国享有盛名,而且雕刻、木业、戏曲、服装、园艺、旅游等均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从而形成极为良性的园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双循环和双促进。
现在,中国进入了建设现代化强国时期,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发展迈入了新时代,文化产业大发展出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苏州完全有基础、有条件,也有需求把这篇大文章做好。首先是转变理念,提升站位,基本逻辑是不能囿于文人情怀,让园林封闭在“大院高墙”内,切实解决好阳春白雪多、下里巴人少,表层静态单一多、动态深度沉浸式少,枯燥干巴多、活色生香少,曲高和寡多、雅俗共赏少,商业味多、烟火气少,底层小打小闹多、顶层设计安排少的问题,把苏州园林文化与产业化品牌的样子做出彩,让其文化魅力在当代充分绽放。其次是坚持融合,跨界发展,按照“以文兴产、以产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思路,解决好在文化、产业管理部门之间,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之间,在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存在的观念、机制、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的困惑、问题和障碍,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形成多样化的融合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再有是,整合江南,面向国际,要出台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举措,通过平台建设来打造苏州园林文化品牌塑造的独特优势,更好推动江南园林资源整合,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向天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高粘性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正确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营造出苏州园林文化品牌塑造的时代氛围
苏州发展的经验证明,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氛围,不是说出来的,是靠实践中干出来的,最终得由历史和人民检验。现在,苏州经济更加繁荣,文化更加发达,人民生活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愈加显现苏州园林文化价值及文化品牌的弥足珍贵。这是苏州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最为值得倚重的“金”字招牌。
中国现正在由大国向强国崛起,一个现代化强国在世界上最后比拼的一定是文化,一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同样要靠文化的强盛,没有文化的强盛,就很难说发展是高质量的,生活是高品质的。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经济发展十分亮眼,这与其历史文化的底蕴不无关系。苏州站位很高,不久前又从战略角度擘画了“十四五”苏州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提出了实施意见,并计划推进江南园林文化弘扬创新工程、“最江南”文旅融合发展工程、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程、江南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工程和江南文化品牌宣传推广工程。现在,方向已经指明,道路已经开辟,需要的是加紧抓突破、抓推进、抓落地。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突破重大体制性难题,必须注重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要坚定市场改革,注意防止权力和利益固化,不要用“看得见的手”削弱阻碍“看不见的手”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坚决依法保障,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好的发展环境氛围根本靠法治保障;要坚持扩大开放,主动对标国际最 高标准和最 好水平,大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打造苏州园林文化品牌,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市场一定是主角和主体。要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主旨下,充分挖掘社会中和市场上蕴藏着的无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支持和扶持有情怀、有实力、有操手的公司或企业,跨界融合,携手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的品牌或名牌,塑造形象,拓展市场,引导消费。鼓励和实行央地合作,强强联手,培育打造一批文化产业集群,创新产业布局、生态营造、融合细分、协作联动、交流交易,形成示范标杆,提供品牌正能量。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我为主,以市场为纽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一批知名的国际赛事、论坛、机构、组织、活动,建设好国际性的场馆、场所、场地,把苏州园林文化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做得更加有效益。紧紧围绕苏州古典园林做文章,以水乡古镇、古村落、古建筑、古运河为资源,整合各种优势,开放配置资源,推动文化消费升级,推动文化产业复兴,推动文化市场运营,推动文化品牌塑造,推动文化产业集群的崛起。
最后,从品牌发展自身的规律来看,一般是从产品品牌、到理念品牌、再到文化品牌、最后上升到情怀品牌这样的阶段特征。苏州园林本身就是极具知名度的产品品牌,她带给我们城市生活和自然、人文艺术相融的理念也是深入人心的理念品牌,乃至于苏州历代人才辈出的文化品牌、富民强国的情怀品牌都是有很好的基础的。今天我们所要面对的课题,是怎么样把这些品牌的理念进一步挖掘出来、提炼出来、升华出来、展示出来、推广开来,等等。我感到,以上谈到的八对关系,每一对都可以大做文章,做好文章。要通过这八对关系的协调,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演绎好苏州园林的精彩故事,在产品品牌、理念品牌、文化品牌和情怀品牌四个维度上去推动。最终的目标是让苏州园林在横向上走向世界,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在纵向上走向更远的未来,在下一个3000年继续能够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而不是消失掉;在深度上承载情怀的功能,把中国东方的“道”传向全世界、全人类,真正体现出苏州独一 无二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努力,上述的这些目标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共同来祈福苏州,并坚信苏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文章作者:冯登道,中屹科技与金融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苏州太湖智库咨询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