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书院大讲堂——新时代: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在苏州太湖书院顺利召开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22-11-22   浏览:1006

在新时代如何以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传承与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作出新的思考,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持11月13日,在苏州太湖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由苏州太湖书院、苏州太湖智库共同主办,国际易学联合会现代易学专委会、北京张其成中医发展基金会、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的“太湖书院大讲堂——新时代: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在苏州太湖书院顺利召开。

出席本次太湖书院大讲堂的主要领导有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阿根廷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原副会长杨登林,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周玉龙,苏州市委原副秘书长、苏州市委研究室原主任陈楚九、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苏州市社科联主席刘伯高、苏州市文广旅局副局级调研员顾晓宇,苏州市民政局副调研员杨小勇等来自相关党政部门的各级领导,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1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苏州太湖书院和江苏乾宝集团的专家领导等,线上线下共300余人出席了本次学术活动。

在太湖书院大讲堂开幕式上,太湖书院理事长王跃程首先致欢迎辞,并回顾了创办太湖书院十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太湖书院在基层党建、藏书创刊、学术研究、建言献策、科普教育、公益事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王跃程理事长表示,成绩已成历史,面向未来,太湖书院将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再接再厉,为传承与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打造新时代苏州的书院文化建设新高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到会祝贺,并在致辞中高度赞扬了太湖书院成立十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高度概括了太湖书院的十件大事:即立起了一块牌子:太湖书院;组建了拧成一股绳的三个班子:领导班子、学术班子、工作班子;编辑出版了杂志《太湖春秋》;建立了太湖书院的公众号和网站;打造了令人心旷神怡的苏式园林的工作场所;组织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捐献了一批图书,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展了系列的社会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了太湖智库,创办内参《领导参阅》;建立了好几个国学性质的展览馆以及名家藏书馆。深情期待太湖书院在新时代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上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张其成院长宣读了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连珍的贺信,在对太湖书院成立十周年表示祝贺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太湖书院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太湖书院今后的发展要更进一步,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本次学术论坛分为四场,共有16位专家学者作了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太湖书院理事长王跃程、苏州大学副校长温波、苏州大学钱振明等分别担当学术报告的主持人,苏州大学任平教授、中国社科院孙晶研究员、山东大学李平生教授、苏州大学马亚中教授分别担当评议人。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主题,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易学文化、儒学文化、美德伦理、中医文化、书法文化、书院文化、生态文化、天文历法等多个学科视域,就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学术研讨,专家学者各自分享了他们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

江苏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央马工程专家、江苏社科名家、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任平教授在《论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梳理原则》的主旨报告中,针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存在的“全盘西化”“抽象继承”“碎片抽取”“任意剪裁”等问题予以了反思性批判,提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在方法论的自觉意义上,以“大历史观”融贯历史性梳理原则,即历史地、整体地继承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思想资源“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洗礼而“接着讲”和“自己讲”的结果形态;在微观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的历史演化脉络和逻辑逐一加以梳理和继承,在宏观上要以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视域来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哲学走向“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总体历史演化规律。逻辑指向正是以“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灵魂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北京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中央马工程专家孙熙国教授在线上作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与方法》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做好“两个结合”要坚持人民中心、人民至上的原则,坚持中华文化的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独立自主,通过多学科交叉解决当代中国在发展、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太湖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讲席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教授在《中华文化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的主旨报告中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是“一元三流,三教合易”,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刚柔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只有找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才能真正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作了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的专题报告,他认为,要明确时代背景,统筹“两个大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于改革开放后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的重要成果,在于学术界几十年来不断思考和研究的不懈努力。“两个确定”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成果,更是新时代思想理论方面的重大成就,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有机统一的高度进行把握。

江苏省儒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在《儒家“生生”理念的六个要义及其启示》专题报告中认为,儒家“生生”的理念就是创造生命、养育生命、保护生命、成就生命、尊重生命和圆融生命,这六个要义将生命的全部内容囊括其中,是对生命全方位、彻底的关切和关怀。儒学的“生生”理念提供了进入儒学的新角度,提供了发展儒学、实践儒学的新方向,让人认识到儒学的生命价值和发展意义。

苏州市唐文治国学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文学院马亚中教授作了题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专题报告,他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发展与光大,从学理上可追溯到儒家“和而不同”、道家“容乃公”、墨家“尚同”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强调合作共赢,强调人类整体持久的、普遍的、共同的繁荣,这一概念超越了西方文化的零和博弈、打击排斥、二元对立,为人类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推广到全世界。

江苏省书法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协会主席王伟林教授以《当代吴门书道的复兴与探索》为题,介绍了吴门书派从陆机、孙过庭、张旭、祝允明、文征明直到杨沂孙、翁同龢的发展历程,认为“天下法书归吾吴”;介绍了大隐隐于市的当代书法家瓦翁的作品和创作之路,以及吴门书派的传承与创新;阐述了苏州书法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经典的传承中融入时代精神,促进吴门书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江苏省政协常委、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民进苏州市委主委、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院长钱振明教授所作的《新时代中国书院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专题报告,从古代书院之精神特质、中西书院比较等方面分析了古代书院的文化价值,提出了中国书院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与人类文明发展新趋势,从理念、内涵、表达形式等方面进行现代化转型;从创新和阐发中国书院文化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内容、方法、形式,吸取古代书院精华并进行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的文化生活和教育品质的向往;从新时代书院及现代大学书院的特质与前景的分析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现代书院和中国书院文化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晶研究员在《传统文化与现行历法》报告中认为,我国目前实行的历法是公元历,公元历是西方的历法,更是西方文化传统、历史事件、文化惯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产物。现行的历法农历与公元历不相配,每年的第一日是从正月初一算起而不是从立春算起,立春可能出现在年前、年中或年尾,24节气也不是按照“月初为节,月中为气”的规律安排,这样一来,就导致我国现行的历法缺少指导农业实践的意义。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继红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新时代中国道德话语的叙事进路》,她认为中华传统美德参与新时代中国道德话语构建的叙事进路本质上关乎中国传统道德话语现代转化的路向问题,目前关于中华传统美德参与新时代中国的话语构建有三种叙事进路,第一种是从“传统”向“现代”的直接转进,第二种是“传统”向“现代”的间接转进,第三种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即重构的中国道德话语。

丘亮辉山长以《太湖书院的来龙去脉》为题,解答了三个问题:即书院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底气在哪里?他认为,太湖书院从江南文化来,承接千年府学、明清实学、紫阳书院、正谊书院、太湖书院等文脉;同时从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来,以现代易学、工程哲学的研究接续自然辩证法学派;太湖书院主要从事以国学文化教育为核心,致力于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标杆;探索古建园林非遗文化、江南文化、康养文化、生态文化新业态、建设新型社会智库、爱国主义与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致力于以“两个结合”,探索21世纪中国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境界、新格局、新道路做贡献。

中央党校的赵建军教授在线上作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报告,他认为,西方的现代化进程推崇理性文化,重视彰显人性,强调以科技征服主宰自然,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灾难。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呈现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的制度观,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文化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就要从传统生态文化中汲取营养,超越技术理性,打造人与自然共同体的生命理性,也要与中医文化共同融合、共同发展,进一步打造江河文化、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的生态资本文化。

上海无极书院院长李定认为,“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以八卦为代表的符号系统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模型。他从符号学角度提出,《扁鹊镜经》《太玄经》《潜虚》等著作是一种以符号形式构建的数理模型的观点。此外,在研究中医时,还需特别注意律学与中医、与周易的辩证关系。

沈阳周易研究会会长王炳中在线上作了题为《乾坤之道与修身治业》的报告,他从天地之道、自然之道、阴阳之道、等阐述了乾坤之道,认为乾坤之道是一种外圆内方的结构,包含天道、地道、人道。乾道给人刚而能柔、无私无为、因时进退、自强不息等诸多为人处世的启示,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坤道承天时行、黄中通理、牝马之贞、履霜坚冰等优秀传统美德和价值。

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陆畅在《梁漱溟论儒家良知思想》的报告中认为,近代学者不仅从实证主义理路对传统儒家“良知”概念做理性分析,而且将“良知”蕴含的自证自知内涵与佛教唯识学的“自证分”比较,从而使良知理论在现代的开展存在偏离传统儒家方向的危险。梁漱溟对此作了回应与辩驳,他一面从情感主义的直觉与道德自觉来诠释“良知”,一面详辨“良知”与“自证分”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他对“良知”概念的独特理解。

宁波心悦经典学校的方哲萱校长从自己办书院、做教育的工作经历出发,作了题为《青少年经典教育与易学传承》的报告,她认为,尝试将易学原理与人格分析理论和方法相结合,运用到不同的教育阶段,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思维训练等都具有诸多益处。

在太湖书院大讲堂闭幕式上,太湖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高人”和“高论”对本次研讨会取得的学术交流成果进行了高度概括,对每位专家的创新亮点进行了高度评价,张其成认为,本次太湖书院大讲堂——新时代: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的主题研讨获得了广泛的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只有坚持“两创”、“两结合”,才能找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才能真正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为太湖书院开启新的十年,放飞“百年书院”文化梦想,打造新时代书院文化建设新高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定了信心与力量。

人民日报、中国网、央视新闻网、新华网、央广网、红星卫视、扬子晚报、引力播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对会议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