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学者齐聚太湖书院与太湖智库,共谋打造新时代“公园+”苏式生活典范城市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22-11-22   浏览:901

11月19日,以“美丽宜居新风尚  公园城市谱华章”为主题的“第三届新时代苏州园林承传与创新研讨会”在苏州太湖书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江苏省建筑文化研究会、苏州太湖书院、苏州太湖智库联合主办;苏州香山法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苏州市天堂美景观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承办;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协办。

中国工程院张锦秋院士、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理事长王翔、江苏省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章小刚、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施嘉泓、江苏省住建厅园林处处长于春、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曹光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主任朱海俊、太湖书院和太湖智库理事长王跃程等领导应邀出席研讨会,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苏州大学曹林娣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丁绍刚教授、太湖书院丘亮辉山长,以及苏州园林设计院董事长贺凤春等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苏州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以及苏州香山法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苏州市天堂美景观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代表等70余人现场参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通实时直播,吸引业内人士线上观看互动。

本次研讨会的开幕式由苏州香山法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常务副会长许建华主持,苏州市副市长施嘉泓,江苏乾宝集团董事长、太湖书院理事长、太湖智库理事长王跃程,江苏省住建厅园林处处长于春,以及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理事长王翔先后致辞。

苏州市副市长施嘉泓在致辞中指出,当前苏州正在积极推进高水平建设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的“公园城市”,依托的是自然资源禀赋、完善的城市绿化功能和深厚的园林文化底蕴,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公园体系,彰显苏州园林遗产价值,打造“公园+”苏式生活典范,把太湖边、园林里、水乡情“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以特色“公园城市”品质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强调,苏州“公园城市”的建设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汲取苏州古典园林的传统营造智慧,更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关注苏州古典园林如何在构建特色“公园城市”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苏州园林承传与创新研讨会”论坛主办方之一的太湖书院理事长、太湖智库理事长王跃程在致辞中,首先简要回顾了前两届论坛在太湖书院举办情况。他指出,苏州园林承载着江南文化的基因,代表着中国园林的高峰,绽放着世界非遗的价值。太湖书院、太湖智库以弘扬江南文化为己任,坚持以“两创”、“两结合”原则,致力于打造“新时代苏州园林承传与创新研讨会”这一高端论坛文化品牌,不断创新性探索如何传承好、发展好园林与香山帮技艺文化,以当代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促进新时代苏州园林的高质量发展。王跃程强调,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前两届园林论坛坚持聚贤重道,坚守初心使命,论坛呈现出了研讨主题新、成果质量好,论坛规格高、参会嘉宾广,交流平台好、社会影响大等鲜明的特点。

江苏省住建厅园林处处长于春在致辞中指出,目前江苏大力推动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持续完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构建,已率先实现所有设区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全覆盖。苏州是久负盛名的园林城市,拥有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在活化利用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推动了古典园林与当代生活、文化、艺术的自然融合,相信未来苏州能够打造更多既融合传统文化特质又体现时代特征的园林精品,使园林成为明天的文化景观、大众的精神家园。

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理事长王翔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江苏汲取传统优秀园林文化和营建技艺的智慧,将园林绿化和各类城市建设融为一体,营造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提升城市的活力和品质。未来将进一步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园林文化为抓手,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品质和文化内涵,推动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结合,建设兼具美学特质和人文精神的当代园林,为新时代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苏园林智慧。

本次论坛的学术演讲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来自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11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交流发言。对苏州开启“园林城市”迈向“公园城市”新征程中,加快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城市公园”的决策部署,与会的专家学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专家们在苏州古典园林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的诸多真知灼见,为苏州进一步丰富“公园城市”特色内涵,推动苏州古典园林在新时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苏州实现人文美学与“园林印记”交融相生的“公园城市”新图景。

德高望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非常关注和支持本次论坛,并专门录制视频作论坛的主旨报告。张院士高度肯定了苏州市颁布的《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她指出,该意见明确了加快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公园城市”,别开生面擘画了苏州“公园城市”的宏伟蓝图。她强调,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和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公园最有利于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公园城市”建设有赖于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公园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者通力合作,苏州每一座公园的精心设计、施工营造、运营管理,标志性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一定要彰显苏州特性。她相信,苏州一定能实现优秀传统园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苏州建成兼具时代品质和人文精神的“公园城市”。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曹光树作了题为《开阔视野敢于创新 ,奋力构建园林绿化和林业工作新格局》的主旨发言,他谈到,近年来,苏州市园林绿化局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南文化、数字苏州等战略机遇,统筹推进苏州园林、公园绿地、林业湿地的科学谋划发展,园林绿化和林业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下一步,将聚焦建设“举世闻名的园林之城”“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的公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城市”三大战略目标,坚持不懈把园林文脉传承创新、绿色空间提档升级、生态屏障巩固发展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为苏州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绘就最美生态底色。

苏州太湖书院理事长、苏州太湖智库理事长王跃程作了题为《认清保护现状  扛起历史——关于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发展的思考》的主旨发言。他认为,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是苏州古典园林的根和魂,在新时代我们都要认清保护现状,扛起历史责任,坚持“两创”“两结合”,促进香山帮技艺再现繁荣。他指出,近年来,香山帮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了政策扶持;一批企业家坚定文化自信,扛起了使命与责任;组建了行业协会,规范了香山帮技艺的传承发展;发挥校企协优势,增强了香山帮的国际影响力;香山工坊勇担责任,开展了系统的资料整理研究。但是香山帮营造技艺在传承和发展中仍然面临着各方认知不尽统一、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传承方式比较落后、竞争活力明显缺乏、扶持政策不够完善、管理部门多头交叉、行业标准缺乏针对性等七大难题和困境。他强调,在新时代要破解上述难题,必须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站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站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使命高度,站在打响“江南文化”的品牌高度,站在全面弘扬香山帮技艺的文化高度,认清香山帮技艺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性,多措并举,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完善香山帮大师工作室建设、抢救性挖掘研究“香山帮”资料及传承人、切实加大对香山帮传承人的支持力度、出台扶持香山帮传承发展的倾斜性政策、探索促进增强香山帮工匠的竞争优势,切实做好香山帮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在《美丽中国建设  风景园林先行》发言中认为,生态文明发展表现出生态化、集合化、体系化三大趋势,中国的园林建设以生态为起点,讲究“天人合一”,在园林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呈现出中国人独特的具体的审美意境和审美理想。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园林文化也要在当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古为今用,在城市绿化、“公园城市”建设等具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建设中,要更加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的学习和体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朱光亚教授在线上做了题为《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成部分》的演讲,他认为,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山水观,是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园林的主流是山水园林,追求文人山水画意境的园林通过叠山理水将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联系起来,并在此岸的现实性中思考彼岸的神圣性。苏州作为中华文明传承标识体系的重要基地,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学习对假山营造优劣的判断和技艺,要做到道器相融,在园林产生的历史地理底本中进行评价,要注重研究诞生古典园林的历史和文化,更要从技法和理论两个方面解决南北各地假山遗产的保护修缮课题。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规划处柏灵芝副处长作了《关于〈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政策解读》的发言中强调,苏州作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建设“公园城市”有着优越的本地条件。因此,今年8月,市政府印发了《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的“公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以及厚植江南水乡生态基底、串联“四角山水”绿道网络、构建城乡一体公园体系、彰显苏州园林遗产价值、打造“公园+”苏式生活典范等五项主要任务。

苏州大学文学院曹林娣教授在《苏州园林的摄生智慧》发言中认为,生态疗养追求环境科学,通过选址、布局、建材、风水等创造“居尘而出尘”的生态艺术空间;艺术浸润对应环境心理,通过诗画意境、禅境、仙境等塑造一种雅静净化的艺术化环境,使人获得净化了的美的陶冶,属于心理疗法的范畴;艺术滋养是从生活的烟火中寻找诗意,滋养人生,是生活的艺术化,给人以心灵的自由。这些摄生智慧均在苏州园林中得到了高度体现。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丁绍刚教授在《基于MATLAB图像分割的江南古典园林当代游人视觉感知研究——以留园为例》的发言中介绍,通过新技术、新方法量化研究了留园中部山水园与东部庭园的主要园林空间中游人的视觉感知。研究结果显示,驻点游人视觉感知率绿视率(45.33%)、建筑视率(33.42%)、山石视率(11.65%)。这说明,游人整体视觉环境中主体为绿色植物,其次为园林建筑,山石同样是重要的元素,园路、水体、天空以及色叶植物并不是视觉主体,但均在丰富游人视觉层次上发挥特殊作用。他指出,研究表明,在高吸引力景点的观景视角中,景色丰富度高且空间可停留的视角对游人的持续性吸引力强。因此,营造自然需要与建筑相辅相成,实现室内景观室外化,设置多种类型的空间衔接转换,形成文化和景观的相互渗透,并注重“看”与“被看”的关系,创建多元要素组合搭配。

苏州香山法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建华作了题为《探索新时代世界“非遗”“香山帮”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的报告,他认为,香山帮技艺在苏州的香山地区兴起,是苏州乃至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物质材料等多方面耦合的结果。进入新世纪以来,“香山帮”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多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香山工坊古建文化产业集聚区”最为典型。在新时代,探索香山帮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从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产业发展、制度保障、文化研究等多元路径出发,高质量打造新时代苏州古建文化产业创新集群。

苏州园林设计院董事长贺凤春作了《从诗画走向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园林》的交流发言,她认为,中国园林的发展要“弘道养正,守正创新”,在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时,要传承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基因,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公共属性,挖掘中国传统园林的多维价值。纵观中国园林史,“造园”与“营城”相伴而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意蕴下,园林由私有走向公共,由内向走向开放。诗画成园体现了中国山水审美思想传递的“天人合一”哲学观。新时代的中国风景园林,要为人民创造诗意栖居的美好生活,要彰显中国城市风貌特色,孕育城市文化品牌,构建自然与城市的共生格局,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遗产处处长钱宇澄以《打造“公园+”苏式生活典范》为题,介绍了苏州打造“公园+”苏式生活典范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包括推动园林保护管理数字化转型、健全园林文化遗产的“标本库”“素材库”、赋能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推动园林文化浸润活动、“一园一品”园事花事活动等扩大园林艺术的影响力,推动园林的活化利用。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韩立波在本次论坛的总结中,高度概括了本次研讨的学术交流成果,她认为,苏州园林是中华优秀的杰出代表,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艺术精神、生活哲学,是人居环境的典范,不断影响着当代的营建活动。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正值苏州探索建立“公园城市”的起步之时,是应时代之需,答时代之问,时间虽短,但内容紧凑,成果丰硕。专家学者从多种角度解读了苏州园林的文化底蕴和建设智慧,这为苏州探索建设“公园城市”提供了多种可能的新路径。

此外,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古建和传统园林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