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徐小跃教授应邀来太湖书院讲学
来源:太湖书院   日期:2024-05-28   浏览:995

2024年5月25日上午,应苏州太湖书院和苏科大哲学点力邀,著名国学专家、江苏省政府参事、南京图书馆原馆长、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徐小跃教授在江苏省人文研究生工作站苏州太湖书院举行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漫谈”讲座。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腾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哲学学科带头人张淼教授、陆畅副教授,苏州太湖书院山长丘亮辉、执行院长王建明、秘书长王翼宁、编辑部主任柴永鹏等,以及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中国哲学专业30多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王建明教授主持,王翼宁秘书长代表太湖书院致欢迎词。


徐小跃教授以严谨治学与守正创新精神分享了他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学术思考和研究成果。首先,他以“什么是国学”这一问题开讲,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主题讲座。他首先以“什么是国学”之问开篇,界定了“国学”的概念,认为“国学”就是“国故之学”,即过去的学术思想,其所讨论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思想文,而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国学集中展现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其次,解答了“国学思想存在于哪里”这一重要问题。他认为经、史、子、集是国学之真正所在,指出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不可取的做法,即误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当做国学全部内容的倾向。他强调,国学最重要的并不是唐诗宋词,真正的国学之道,即思想观念、人文理念、道德规范,并不是诵读唐诗宋词就能得到的,研读经、史、子、集才是最重要的。徐小跃教授认为,文化由道和器也即物质和精神两部分构成,形而下者之器要搞,但不是主体,形而上者之道才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再次,高度概括了“国学之道”。他指出,“国学之道”是注重“道”、“德”的文化,所说的“道”“德”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moral”,而是事物最本质的存在状态。基于此,《道德经》所讲的“道”“德”所指的是“无”与“有”、“体”与“用”、“一”与“多”、“生”与“长”之万物最本质的状态。《论语》中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便是对人最本质、最内在的规定。“国学之道”主要体现在儒道佛三家,其中儒家主张“入世有为”,是为“慈厚”;道家主张“超世无为”,是为“慈柔”,二者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佛家则主张“空无放下”是为“慈悲”。他指出,儒道佛三家共有的核心特征是“慈”,即“给”之意,并从六个方面深刻揭示了“慈”的深层意蕴:即“有心的给”、“不计功利的给”、“不求回报的给”、“温和的给”、“宁愿牺牲自己的给”、“给了再多还觉得不够的给”。

第四,悉心传授了研读国学经典的方法。徐小跃教授劝勉大家,一是“以字解经”,明确界定国学经典中的“为”“慈”等重要概念,用哲学的方法不断对其进行抽象研究;二是“读经要慢”,阅读经典不能求快,一定要慢慢地读、慢慢地想、慢慢地扣、慢慢的品,甚至熟读成诵;三是“要用笔写”,用书写代替键盘,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苏州太湖书院山长丘亮辉教授充分肯定了徐小跃教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他指出,徐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丘亮辉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自己独特的深层结构,儒法相配,其根源是易道的阴阳、中和等思想。探索中、西方思维差异时,要看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要看到中国思维的本质是一种象思维。

最后,研究生同学就儒释道三家异同、儒家的生生理念、知行合一,以及如何用国学之道指导自己的学习、科研与为人处事等问题,踊跃地向徐小跃教授求教,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一场精彩的国学讲座在热烈的鼓掌声中圆满结束。